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研报 » 冷链物流 » 正文

冷链物流存商机 运输盼通“最后一公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4-12    来源:经济日报    浏览次数:37    评论:0
      他还表示,做冷链运输,其实贵在干线运输这一段,一般设备不够的企业要租用冷藏车,比普通货运车辆要难很多,价格还高。“同样的公里数,同样的吨位,冷藏车的运费比普通卡车高出50%。”袁国强说。
 
      “冷链物流的投入成本几乎是普通物流的5倍,利润却远远没有它所拥有的‘身价’那么高。”蔡文广告诉记者,除了要投入巨资建冷库,制冷车的价格也不菲。一般制冷车价格为每辆16万元,但统冠物流的制冷车价格则为每辆23万元至26万元不等。“我们的制冷车车壁厚度为10厘米,而普通的制冷车车壁只有8厘米。别小看这2厘米的区别,在40℃以上高温地区,太阳直射的情况下,10厘米的隔热效果是8厘米的1.5倍。”蔡文广说。
 
      对于冷链物流的“身价”,杭州海富达冷藏物流有限公司物流部经理张向东也给记者算了一笔明细账:普通仓库的造价约为400元/平方米,冷库则要配备保温系统,造价就至少要高达2000元/平方米,而且冷库需要花费高额的电费,1万平方米的冷库一个月的电费至少要20万元。
 
      政策引导需加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看似风光的冷链企业,其实也有不少自己的“难言之隐”。淳安千岛湖中集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坤说,因为看好冷链物流的发展前景,公司在2011年就投入了3000多万元打造了库容量超过7万立方米的冷库,但目前的冷库利用率却不足20%,收入刚刚够缴水电费。“投资巨大,但生意却跟不上,这让很多冷链企业信心不高。”在钱坤看来,除了业务量不足外,形成这种局面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很多食品企业根本没有冷链的观念。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综合冷链流通率仅为19%,而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冷链流通率已达到85%以上。在食品安全程度较高的外国,老百姓的餐桌上冷鲜禽类比例非常高。
 
      冷链物流的高要求在于:运输、储藏等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不能出现断链,否则产品就不会新鲜。生鲜难以保存的特点决定其运输中容易损耗。一般生鲜产品的损耗率可达10%到30%,而普通商品损耗率不到1%。因此,除了路上跑的冷冻车外,还需要下游冷链仓储的支撑,而国内目前存在着冷链仓储薄弱、技术模式和专业性缺乏的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冷链物流相应的管理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也比普通的常温物流要大。而我国的冷链行业在标准方面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目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标准落实不到位。如很多没有资质的小型企业,如果没有通过全程冷链,成本就低,而消费者看不到这个过程,只偏爱于更便宜的产品,对于完全通过冷链的规范企业来说,就是不公平的竞争。
 
      杭州祐康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天荣认为,目前杭州冷鲜禽供应链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要想做到冷链配送“不断链”,硬件上必须配备多温层冷库、车辆,软件上也需有相关物流管理标准。“希望政府尽快出台冷链统一标准,引导专业冷链公司在物流市场发挥专业性优势。”戴天荣说,他已在今年的杭州两会上就此专门提案建议,要求建立健全禽类交易供应链体系。
 
      “杭州物流企业多,但做冷链物流企业还是比较少的,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这几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出,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冷链物流这个行业正在逐渐成熟起来。”杭州市物流与采购行业协会秘书长楚士昌表示,对于冷链行业来说,杭州市场仍有很大挖掘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看来,冷链行业还需要时间来走向成熟,冷链资源也需要时间进行整合,再过几年,它就会爆发,成为一个极大的商机。
 
      “目前杭州乃至浙江、全国的冷链物流的体系建设和运输管理都是起步阶段,但随着市民对新鲜冷冻食品需求的日益增加,也对全省的冷链物流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浙江省物流与采购协会会员部主任项智慧告诉记者。
 
      “要成功突围不仅需要企业本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推动食品安全与国际接轨。”项智慧说,此外,目前的政策对制冷车进入城区还存在诸多壁垒,也对未来冷链物流配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省相关单位与行业协会也已着手对全省冷链物流行业现状开展相关调研。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industrial/201404/12/38.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