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知识 » 消费提醒 » 正文

警惕6类易中毒食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4-14    来源:昆明日报    浏览次数:22    评论:0
导读

昆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市民,有6类最容易忽视中毒食品,除了慎食野生蕈、野菜、发芽土豆、四季豆外,特别注意变质冷冻海

      昆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市民,有6类最容易忽视中毒食品,除了慎食野生蕈、野菜、发芽土豆、四季豆外,特别注意变质冷冻海鲜不能吃,变黏的酸菜会引发亚硝酸盐中毒。 同时,提醒广大市民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及时到附近医院就诊,不要自行服药,剩余食物和相关容器要予以保存,以备检验查处食物中毒原因。
      由于春季是细菌滋生的活跃期,广大群众要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外出就餐时,选择信誉度高,证照齐全的饭店,尽量选择烧熟煮透的菜品,慎用生菜、凉菜。同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烹调食物和进餐前要注意洗手,接触生鱼、生肉和生禽后必须再次洗手。食品要低温储藏,做好食具、炊具的清洗消毒工作,生熟食炊具应分开使用;熟食品应及时食用,隔夜、隔餐的熟食品食用前要充分加热,提倡“现买、现做、现吃”.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各地食药监部门对农村家庭自办宴席重点监管,发挥乡镇、街道办事处的作用,坚持申报备案制度,指导群众科学烹调、合理膳食,强化宴席食品安全督查,有效预防因加工、储存不当造成的食品污染和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及时报告和互通信息,加强协作,提高防范处置能力,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同时,开展宣传活动,进一步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群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识。
      市民一旦发生食物中毒,首先要立即停止食用,及时到附近医院就诊,不要自行服药,剩余食物和相关容器要予以保存,以备检验。医疗机构在积极抢救中毒病人的同时,应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治疗急救病人的同时要保护好现场,以备有关部门进行现场调查,查处食物中毒原因。
      这6类食物一不小心就中招
      野生蕈和野菜
      家庭食用野生蕈时不要采集或选购自己不熟悉的蕈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食用野生蕈不要混杂,最好每次食用一种。加工时应先放在沸水中煮3至5分钟,捞出后再用清水漂洗,然后再炒食。
      春天是吃野菜的时令季节,但在工业废水流经的草地、公路两边生长的野菜,因遭受废水、汽车尾气等污染,易导致汞、铅等重金属含量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另外需注意公园会喷洒药物预防病虫害,使生长在其中的野菜受到污染。因此,采摘野菜最好到开阔的郊外,远离垃圾场和废弃的建筑工地。不要采摘、捡拾、购买、加工和食用来历不明的野菜。
      马铃薯
     马铃薯在发芽或未成熟时,含有毒性物质龙葵素,摄入后易引起中毒。群众应注意把马铃薯贮藏在低温、无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不使用发芽的和青皮土豆制作菜肴;家庭食用青皮土豆时,应至少削去0.2厘米厚度的皮肉并制熟、煮透;烧煮时可加入少许醋,能够破坏毒素。
      变黏的酸菜
      亚硝酸盐具有很强的毒性,摄入过多会引起中毒,并具有致癌风险。各餐饮单位、集体(工地)食堂、熟食加工等单位严禁使用亚硝酸盐,要加强内部管理,从正规商场、超市购买食盐,并注意包装标识,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同时,随着气温升高,腌制的酸菜、咸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增加,一次性食用过多或已变黏的酸菜或咸菜,容易引发亚硝酸盐中毒。
      四季豆
      春季恰逢新鲜的四季豆上市,丰富了百姓的餐桌,但四季豆中含有红细胞凝集素、皂素等天然毒素,这些毒素需要加热到100℃一段时间后才能被破坏,所以加工四季豆要烧熟煮透,每一锅的量不应超过锅容量的一半,用油炒过后,加适量的水,加上锅盖焖10分钟左右,并用铲子不断地翻动四季豆,使它受热均匀。另外,还要注意不买、不吃老四季豆,把四季豆两头和豆荚摘掉,因为这些部位含毒素较多。学校、单位、建筑工地食堂、婚丧宴请和会议涉及集体用餐的,禁止加工食用四季豆。
      冷冻海鲜
      春季是海产品的产出淡季,如冷冻海产品存放时间过长或存放不当,就容易腐败变质,所含的蛋白质就会分解,并且产生胺类、可溶性毒蛋白、吲哚、恶臭素等有毒害的物质。而且这些有毒害的物质,加热煮、熬并不能彻底破坏其毒性。因此,春季应尽量选购离出厂日期最近的产品,变质的海产品切不可食用。
 
 
关键词: 警惕 6类 中毒 食品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knowledge/201404/14/1733.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