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二甘醇牙膏风波迭起。自6月初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发出中国毒牙膏警示起,新加坡卫生署和香港海关也相继对市民发出警示,要求停用中国产的含过量二甘醇的牙膏。
该事件仍在不断扩大。日本新泻县6月19日宣布,他们从中国生产的名为“瑞穂(MIZUHO)牙膏QX”的一次性牙膏中检测出了有害物质二甘醇。
值得注意的是,牙膏风波绝非偶然。早在今年3月,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大量宠物食品被召回。4月,更有137种中国出口食品因为违反相关的标准而被拒绝入境。理由是含有过量有毒物质和不安全的染料。对此,美国媒体普遍报道——中国是违反美国相关食品安全规定最严重的国家。于是新一轮“中国食品恐慌”在美国发源,借着西方媒体“煽风点火”,从美洲一路东进,沿着新西兰、澳大利亚一直“吹”到了东南亚各国。
由于牙膏直接接触口腔黏膜,美国、欧盟等国家将牙膏划入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化妆品门类,由国家食品和药品管理局进行监管。而中国则一直将牙膏划分为日用品。因此有专家表示:这是日用品贸易争端的信号,更是西方鼓吹“中国食品安全威胁论”的继续升温。
面对不断蔓延的安全风波,国内食品、日用品出口企业齐声喊冤。被卷入这次牙膏风波的“田七牙膏”生产商——广西奥奇丽公司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中国食品安全”背后其实是一场贸易战。
与此同时,6月14日,美加净牙膏的生产商——上海白猫股份发表公告称,“我公司出口业务占公司业务总量份额较大,此次境外对二甘醇事件的报道对公司出口业务有一定影响。”白猫股份的遭遇并不只是个案。上海出口企业协会向记者表示,最近的安全问题频发对食品出口企业整体肯定会有影响。
另据商务部的调查,我国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都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目前,我国农产品和食品行业已成为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多的产业。
面对来势凶猛的“中国食品安全威胁论”,食品安全攻防战不仅仅是国家间的贸易对话,也是行业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
标准问题突出
食品出口壁垒重重
对于此次的牙膏风波,多方均解释为各国及地区执行不同标准所致。然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徐海宁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却认为:不该仅归咎于“标准不同”。虽然由于地区执行标准不同,中国企业生产含二甘醇的牙膏并不违法。但却不能因此而忽视中国一些行业标准偏低、存在安全隐患的客观事实。“不仅是牙膏标准,我们许多产品的安全标准都该提高。平心而论,相比许多发达国家,我们许多食品、生活用品的标准太低了。由于与国外产品标准的水平差异而导致的风波,已不是一两次”。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研究人员贺鸿昌近日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此次牙膏风波中国牙膏虽有被“误杀”的嫌疑,但近年来国内食品及日用消费品安全事故频发,也反映了我国在产品质量及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漏洞。
国家质监总局局长李长江亦曾指出,标准总体水平偏低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食品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有关部门如果不主动重视这个问题,行业危机就会不断发生。
虽然,从国家质检总局获悉2006年我国进出口食品贸易增势喜人。进出口食品贸易总额为407.89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22.47%。其中共出口食品货值271.2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20%。但在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去年发布的分析报告中,还是用到“硬伤”、“绊脚石”、“瓶颈”、“软肋”等相当刺目的字眼来形容我国食品行业在出口问题上遭遇的困难。
非法出口猖獗
食品出口检验力度趋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被认定不合格的中国食品中,有大量属于非法出口。国家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李元平日前表示,在4月份被美国拒绝入境的137批当中,有77批是没有经过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发行的食品,也就是说这77批是通过非正常途径进入到美国的食品。这137批不合格食品中,通过正规途径出口到美国的只有44批。
针对日益猖獗的食品非法出口行为,保证出口食品的质量安全,维护中国食品的国际声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近日发布公告,决定自2007年9月1日起,对所有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检疫合格的食品加施检验检疫标志。
记者了解到,由国家认监委制定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已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明确规定了从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程序与管理的基本要求。
但现居东京的食品专家陈惠运尖锐指出,国内部分官员与厂商勾结并从中获利,曾导致过去的相关管制措施根本无法彻底贯彻。并且部分检疫部门还存在与企业勾结的现象,才致使危险商品越来越容易流向海外。
中国质检总局局长日前表示,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各项检验工作,并要求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积极应对苦练内功
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面对中美两国间在食品及日用品安全问题上的摩擦进一步升级,以及出口成本和门槛的越来越高。企业又该如何应对?
上海出口企业协会表示,企业似只有积极参与博弈,埋头苦练“内功”一途。对外,在现今的体制和规则下,该说的话要说,该打的官司要打,该采取的反措施要采取。
而科技部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出口食品遇到各种障碍的原因,八成是未获得对方国家的相关认证。
事实上,我国实施的食品质量认证标准体系并未完全同国际标准相接轨。在国家发改委日前下发的《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关于食品工业的对策建议也提及要鼓励和支持食品出口企业获得国际质量认证、环保认证、安全认证等有关国际权威认证。要加强国际贸易规则的学习、培训,熟悉和遵守国际贸易的有关规则,学会合理规避贸易风险、积极化解贸易摩擦。
对于龙头企业,国家发改委则表示要积极帮助和支持其获得产品进出口经营权,促进产品出口,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而有条件的大型食品企业集团,更应鼓励并支持其到境外设点办厂,开发利用境外原料资源,扩大企业发展空间。
徐海宁教授表示:“在贸易摩擦上,固然要维护我国企业的权益,但也不必单纯指责对方。要切实看到我们食品标准偏低及安全监管存在的漏洞。从长远来看,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势在必行。要努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优质新产品,提高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淘汰加工设备落后、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而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倘若今天的‘标准之争’等摩擦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监管水平的提高,那么从长远来看,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