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百加得市场总监Russel透露,美国烈性酒第一品牌——帝王品牌,将以三大渠道猛攻中国洋酒市场,并在中国27个城市寻找近百个合作伙伴,以图在中国实现帝王与尊尼获加和芝华士三足鼎立的洋酒市场格局。
据介绍,目前帝王一年全球销售量超过4百万箱,2006年8月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并成为继尊尼获加和芝华士之后,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三大威士忌品牌。
事实上,“帝王”之举已经不是洋烈酒对中国市场的首度出击。半年前,世界第一大酒业集团帝亚吉欧斥资逾5亿元,曲线入股水井坊,占17%的股权;5月中,世界干邑巨头轩尼诗又成功控股剑南春旗下的文君酒业;不久前,瑞典烈酒巨头Vin&Sprit又与剑南春在成都建立白酒合资生产企业。
烈性酒作为中国对外资开放仅存的处女地,半年内遭遇外资多次出击,一时间处处惊雷。
据专家介绍,外资烈性酒抢滩中国市场的步伐,十几年前已经开始。据行业统计数据,目前中国的烈性酒消费占世界烈性酒总消费量的23%,已跃居世界最大的烈性酒消费市场。而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进口烈性酒品种威士忌,其消耗量在1999年至2004年期间,上升296%。此外,伏特加实现在中国的销售量成倍增长,中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XO酒消费市场。海外酒商普遍看好中国市场。预计2010年,中国的烈性酒消费量将比2004年增长1600万箱。
豪饮的是酒还是外汇?
尽管外资纷纷抢滩中国烈性酒市场,并对这片市场寄予厚望,但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一个目前尚有1.2亿人口生活困难的发展中世界大国来说,烈性酒消费中国夺魁,更多的是让人担忧。烈性酒作为一种被限制消费的商品,却在中国市场“表现非凡”。这让人在倍感惊讶之余,不能不陷入深思。
除了对市场表示乐观,外资烈酒品牌发动对中国市场进攻的另一大因素,是利润优势。Vin&Sprit公司总裁凯特尔·埃里克森毫无保留地表示,中国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即便市场份额不大,但从财务上讲,潜力非常诱人。虽然Vin&Sprit公司方面否认“绝对”伏特加将在成都国产化,但成都合资酒厂无疑将为公司旗下其他品牌生产提供更有效的成本竞争力。合资双方公开确认,合作的新白酒产品2008年将推出市场。
某洋酒生产商称,目前洋酒进入中国市场,关税仍高达25%左右,但洋酒可以实现“中国造”。这样不但可以节省长途运输的费用,更重要的是,可以节省约一半的关税。
从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以及行业统计来看,近年中国烈性酒龙头企业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30%左右。中国酒王茅台的毛利近八成,而高端酒水井坊、剑南春等产品的毛利也在七成左右。因此,抢滩烈性酒市场,洋酒巨头不但可以分享烈性酒在中国市场的高速成长,还可以通过合作,渗透原来空白的中式餐饮渠道。
但利润终究来自市场,没有强大的市场消费动力做后盾,洋烈性酒又怎能雄心勃勃忙于分羹?
争“高”还是转“低”?
在压力与市场纷争之下,国产烈性酒是要争个高低,还是另谋出路?
中国酿酒协会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尽管烈性酒在短期内相对受宠,但从长远来看,低度酒才是未来发展方向的代表。
记者了解到,早在20年前,即1987年,国家经委在贵阳召开的酿酒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坚持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和高效益的发展方针,逐步实现高度酒向低度酒的转变。这次会议促进白酒向低度化发展。同时,全国食品工业“十五”规划明确提出,酿酒业贯彻“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方针,实施四个转变,即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水果酒转变。2004年底,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部门联合出台《全国食品标准2004-2005年发展计划》,对白酒标准进行重新调整,白酒行业各种香型、低度酒的两个标准合并为一项标准,高度酒上限调整为60%%vol,低度酒的下限则由原来的35%%vol下调到25%%vol,体现国家提倡白酒低度化的产业政策。
事实上,这也是全球的未来趋势。世界上蒸馏酒的酒度一般在40%%vol左右,与我国相比,酒度低得多。例如,欧美人饮用较多的威士忌和白兰地,酒度有43%%vol、40%%vol、37%%vol三种。日本烧酒与我国白酒相似,以25%%vol的酒度为基础,有20%%vol、25%%vol和30%%vol三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对进口酒的酒度也作了严格的规定,日本要求进口酒酒度为35%%vol以下;美国要求不超过50%%vol,并规定酒度误差范围为±0.3%。
随着健康消费意识的形成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国家宏观政策指引及消费者对高度酒、烈性酒危害认识的加深,导致白酒消费正向低度化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