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外资讯 » 日本 » 正文

鳗鱼业经历风风雨雨 团结一致应对鳗鱼出口壁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8-08    来源:珠江商报    浏览次数:89    评论:0
导读

核心提示 7月30日是日本传统的鳗鱼节,节日前后几个月成为日本鳗鱼消费的高峰期。据悉,7月初至今,南航共承运近360吨鳗鱼飞赴日本东京、大阪等地,且运输量还在不断攀升。目前,我国90%的鳗鱼均销往日本,广东是全国三大鳗鱼产地之一,而顺德是广东最大的鳗鱼产地。但

 

 
    核心提示

    7月30日是日本传统的“鳗鱼节”,节日前后几个月成为日本鳗鱼消费的高峰期。据悉,7月初至今,南航共承运近360吨鳗鱼飞赴日本东京、大阪等地,且运输量还在不断攀升。目前,我国90%的鳗鱼均销往日本,广东是全国三大鳗鱼产地之一,而顺德是广东最大的鳗鱼产地。但鳗鱼业走到今天很不容易,孔雀石绿、药残、硫丹等事件,《肯定列表制度》等日本外贸技术壁垒,使得这个行业历经沧桑。

    周绍荣,广东第一批进入鳗鱼养殖行业的老板,是顺德当地屈指可数的养殖大户之一,去年7月当选为广东省鳗鱼业协会会长。“行业不好,企业也要倒,”周绍荣力主鳗鱼行业应该团结起来,统一认识,这样才有对外谈判的力量。据悉,今年7月广东鳗鱼出口价是每吨7万元,短短一年时间,价格就上涨了2万元。周绍荣说,广东鳗鱼业要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质量,二是团结。

    鳗鱼业经历风风雨雨

    记者:广东省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鳗鱼产区,顺德又是广东鳗鱼养殖主力军,实际上鳗鱼业走到今天相当不容易,那么今天的广东鳗鱼业现状如何?面临哪些发展障碍?

    周绍荣:了解鳗鱼业的人都知道,有心脏病的人不能进入这个行业,因为鳗鱼业是高成本、高风险的行业。广东鳗鱼业发展到今天是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很不容易,是真正用钱铺出来的。虽然表面上广东鳗鱼业看起来很好,实际上中国鳗鱼业这20多年来“丢”掉了100多个亿,广东“丢”掉60多个亿,福建“丢”掉40多个亿,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是我们自己不团结,互相压价,在1996年和1997年的时候,由于养殖规模发展过快,产品过剩,导致恶性竞争,出口价格一压再压。在日本,鳗鱼卖14万一吨,我们最多7万多一吨;二是,日本人利用我们的内部恶性竞争,利用媒体误导,散播“供大于求”、“药残”等事件,又设置技术贸易壁垒,比如2006年的《肯定列表制度》等。比如日本人根据鳗鱼饲料的产量估算出中国鳗苗有90万吨,于是在媒体上说鳗鱼市场将供大于求,以此来压价,实际上我们的鳗苗只有40万吨;再比如前几年的“孔雀石绿”事件,福建一下子就亏了20亿元,日本人在福建搞了个“369(鳗鱼分三个等级,价格分别为3万、6万、9万每吨)”,福建30多家烤鳗厂没了。

    虽然如此,但风雨过后还是春天,现在广东鳗鱼业这么兴旺,我们底气很足。日本鳗鱼输入组合理事长森山乔司在7月10日在日本召集相关媒体,强调“中国鳗鱼世界第一安全”。

    发挥协会功能使行业团结一致

    记者:不到一年时间,广东鳗鱼出口价为什么能够上涨2万元?广东鳗鱼业协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绍荣:没有行业协会之前,广东鳗鱼业是一盘散沙,行业内互相残杀,相互压价,在上世纪90年代末,商品鳗一度从每吨10多万元跌至2万多元。一盘散沙的局面也很容易被日本人各个击破,以前跟日本人谈判,我们不敢说一个“不”字。我们成立行业协会就是为了消除以前一盘散沙的局面,保护自己,维护行业共同利益。2006年11月17日,我们与代表38家日本进口企业的“日本鳗输入组合”在福州进行了一场行业性谈判。日本方面认为,2006年亚洲地区的鳗苗总投量估计可能偏高,比照往年的产量,认为将供过于求,以此压低收购价格至每吨4.5万元以下。我们一致强调,由于养殖者用药十分谨慎,今年的养殖成活率只有80%,养殖成本提高了约30%,达到每吨5万元左右,所以价格不能再跌,否则就不卖了。现在我们已经实现行业内统一售价,全省鳗鱼一个价格,避免了行业内部压价自残局面。鳗鱼是中国的资源,每个人都要珍惜,如果便宜卖,对不起祖宗啊!

    所以,行业团结非常重要,不团结只有死路一条,不团结最终受伤害的是广大养殖户,只有团结一致对外,拧成一股绳,才有力量谈判。我们要学习江苏紫菜协会,日本政府多年来通过进口配额、批准及原产地限制措施,只对韩国紫菜开放市场,不让中国紫菜进入,江苏紫菜协会团结一致,通过与国家商务部、日本沟通,最终突破了壁垒,又统一挂牌,设立批发市场,紫菜价格提高了,维护了行业利益。

    打造安全优质高效的鳗鱼品牌

    记者:广东鳗鱼业面临的是日本这个世界上最苛刻的市场,我们怎么样打造我们的安全、优质、高效的鳗鱼品牌,提高广东鳗鱼的竞争力?

    周绍荣:这么多年风风雨雨,我发现质量是最重要的,没有质量就没有话语权。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现在有110多种技术要求,很有可能过几年有300多种了,但只要我们是健康养殖,我们的产品是高质量的再多要求也不怕。要打造安全、优质、高效的广东鳗鱼品牌,首先要有一个优质高效、没有药残的健康养殖模式,才有市场竞争力,目前的“公司+基地+标准化”的模式是可行的。7月30日,我们举办了广东省首届鳗鱼业健康发展高峰论坛,对如何打造广东鳗鱼品牌提出了很多建议,这次论坛是个打造广东鳗鱼品牌的很好的机遇,怎么把握要靠大家共同努力。还要跟国家有关部门多沟通、汇报,来共同发展鳗鱼业。另外,我们要加强流通领域发展,鳗鱼的流通领域很重要。在这次论坛上,广东省鳗鱼健康养殖研究所同时授牌成立,成立研究所的目的也是为了打造广东鳗鱼品牌,推进广东鳗鱼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目前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的情形下,如果鳗鱼业能够打造成中国农产品出口品牌,使鳗鱼出口成为一面旗帜的话,将会影响和提升中国整个农产品出口的形象。 

    ■声音

    建立三个体系促进行业发展

    关景象(全国鳗工委秘书长):全国鳗业要建立三个体系促进行业发展:一是加强鳗工委、地方鳗协建设,建立一个稳定、高效、协调、自律的全国鳗业专业社团体系;二是以行业科技项目为动力,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发展专家队伍,初步建立中国鳗业技术支撑体系;三是推行健康养殖,全面实施渔药推荐管理,建立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初步建立全国鳗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另外,还要做好两个服务:一是鳗鱼行业信息平台建设力度要加大,为鳗农服务;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开拓除日本外其他市场,缓解市场压力。

    广东鳗鱼要有自己的“行业商标”

    徐利明(广东工商联鳗鱼业商会会长):广东鳗鱼质量这么高,应该卖很高的价钱,为什么没有呢?广东的鳗鱼是安全的,但没人敢说,为什么?我认为,这是因为广东鳗鱼各自打自己的品牌,没有统一的广东鳗鱼行业商标。要打出“广东鳗鱼”商标,所有养殖户团结一致走向国际市场。

    整合资源打造鳗鱼“航母”

    周添雄(广东省鳗鱼业协会商务副会长):在广东打造鳗鱼业的“航空母舰”具备了充分的条件: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无数次国际风浪;有世界最大的养殖基地;产业链完善等。如果有效整合资源,一定能够打造成世界上最大的鳗鱼业“航母”。

    推广鳗鱼文化,开拓国内市场

    李炳源(广东省鳗鱼业协会副会长):目前鳗鱼主要出口日本,这样很容易受日本市场影响,风险很大,应该在国内推广鳗鱼的饮食文化,扩大国内鳗鱼需求。协会应该拿出一部分钱来推广我们自己的鳗鱼,特别是培养年轻一代的鳗鱼饮食文化。

    关注鳗鱼的福利

    艾春香(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福建省水产饲料研究会秘书长,已聘为广东省鳗鱼健康养殖研究所专家):人有福利,动物也应该有福利,所谓的健康养殖不仅仅是生态养殖,很大部分是鳗鱼的福利保障,包括满足鳗鱼自然健康成长的环境。另外要推广良好渔业规范,以广东为龙头,打造中国鳗鱼品牌。

    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土

    林文辉(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鳗鱼养殖户一定要有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土的观念,才能保证鳗鱼养殖的健康。

    ■相关新闻

    搭建一个共同成长的技术平台

    广东鳗鱼健康养殖研究所挂牌成立

    商报记者吴日辉报道

    长期以来,广东鳗鱼缺乏一个统一的技术支撑平台,企业各自为战,增加了鳗鱼业技术成本,广东鳗鱼健康养殖研究所的挂牌成立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据悉,近年来中国鳗鱼遭遇国外技术壁垒越来越频繁,广东作为国内最大的三大鳗鱼养殖基地之一,急需要打造安全、优质、高效的广东鳗鱼品牌,以突破国外针对鳗鱼的技术贸易壁垒。广东鳗鱼健康养殖研究所是广东省鳗鱼协会下属的一个研究机构,在顺德办公,研究人员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固定研究员,由广东省鳗鱼协会组织;二是流动专家,主要是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著名专家;三是大型养殖场的技术人员。

    据了解,广东鳗鱼健康养殖研究所的研究内容包括:对广东鳗业进行定期系统的调研,建立鳗鱼病害预测预报机制;开展鳗鱼病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探索建立新型健康的鳗鱼养殖模式;为广东鳗鱼品牌的建立进行研究、探索工作;建立鳗业培训基地,提升鳗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等。

 

 

 
关键词: 出口,鳗鱼,广东,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0708/08/54421.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