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源质量必须迈过去的坎
我国的乳品加工泰斗骆承庠教授讲过:“没有好的牛奶做不出好的奶产品”,2007年日本明治巴氏奶以高出当地鲜奶五六倍的价格进入上海市场,销售火爆,充分证明了我国高端市场存在巨大的优质鲜奶需求。当前奶牛产量低、原奶质量差已成为制约奶业持续发展、奶农和企业稳定效益的突出因素。
有奶卖不上价、好奶难求成了去年奶农和企业各自烦恼的原因,建设稳定、优质、充足的奶源已经成为奶农实现自身稳健发展、企业“做活市场,做大产业,做强根本”的内在诉求,成为事关奶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解决奶源质量问题,一方面是加强对于奶农的技术培训,完善奶牛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使良法良种相配套;一方面就是在市场销售上制定出分级标准,体现出原奶销售和奶制品销售“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原则,杜绝“劣品驱逐优品”现象,在利益上引导奶农注重提高原奶质量,促使企业改进加工方法。
市场风险奶农的切肤之痛
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奶业现代化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慢变量,现在分散的奶农面对日益扩大化的市场,在搜集、辨别、处理有关市场信息并作出决策时,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极易一哄而上,一哄而下,造成市场进入的盲目性和市场均衡的脆弱性,严重影响了收入。
化解市场风险,就是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培育奶农成为具有现代经营意识,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理性的市场主体,促进加工者和生产者建立长效合理的机制,促进奶业一体化经营。
奶价形成产业的利益之锁
产业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产业的利益通常需要这几个部分去均衡,哪部分多了或少了,都会给其他部分带来重大危害,甚至会颠覆整个产业。
验之奶业,更是如此。当前奶业的价格决定权掌握在企业手中,虽说在2007年下半年原奶收购价格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这毕竟是外部环境的促动,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随着形势好转,奶价难免会跌落,势必造成乳业发展的震荡,陷入“涨价-养牛-过剩-倒奶-杀牛-短缺”的周期性怪圈。
合理的原奶价格形成机制,就是要在价格中体现生产、加工、消费等各环节的利益诉求,就是要建立一个奶业健康指数,如随着饲料价格的上涨,原奶收购价和牛奶销售价格也会作出相应的调整,或者一旦达到某个指数,行业就会发出预警,而不是单纯的由企业主导。
美国有一个观测奶价是否合理的“奶牛业健康指数测定公式”,利用这个预警机制对行业价格变化进行观测,既提醒企业做好化解成本准备,又能判断企业是否随意涨价。这是一个除法算式:被除数是一段时间内每吨原奶的销售均价,除数是通过几种主要农作物价格计算出的奶牛饲料均价,商就是奶牛业的“健康指数”。指数在2.5以下,意味着奶牛业发展遇到了问题,或者是因为饲料过贵,或者是因为原奶卖得太便宜,总之会造成奶农养牛数量减少,养殖企业、生产企业成本增加。指数在2.5-3.0之间,属于“健康”,表示收购价格和饲料价格适中,奶农有利可图,成品价格相对平稳。
我省2007年的奶业每吨原奶的平均售价约是2300元,奶牛全混合饲料(TMR)的均价约在1000元/吨,健康指数就是2.3,这样算来我省奶业总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市场监督行业的有形之手
奶业是一个市场化非常高的产业,2007年的全球奶荒给我国奶业生产带来了振兴的希望,但是奶业乱局并没有有所改观,只不过以前是表现在企业与奶农之间,现在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开始抢夺奶源。
今年奶业要想抓住机会健康发展,一方面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求政府相关部门要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健全市场竞争规则,使企业在遵守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平等竞争、充分竞争,维护原料奶收购市场秩序,保证乳品安全,保障奶农、乳品加工企业的合法权益,增加奶农收入,禁止企业通过非正常手段垄断、操纵原料奶价格。同时,培育建设一批手段先进、功能完善、辐射与服务面积大的质检中心和质检机构,作为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保证其在检测过程中的独立性,及时解决乳品企业和奶站、奶农之间的质量纠纷。
专业合作奶农的保护伞
2007年的奶源大战,让奶农在企业那里又找到了被尊重的感觉。但一个现实仍没有改变,就是奶农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是鲜奶销售渠道的依赖性使奶农不得不依附企业,另一方面就是奶农自身生产能力的弱小,使之无力与庞然大物般的企业斗法,这些因素就决定了奶农在行业中几乎没有话语权。
奶农要转变当前劣势地位,一方面要利用当前良好的生产环境积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益;一方面就是要联合起来,发展奶牛养殖合作社、牛奶销售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这样的联合,使之有能力与企业展开平等合作,促使企业和奶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合作组织作为连接企业与奶农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也可根据企业的加工需求,规范奶农的养殖行为,确保原料奶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