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粮食署公布数据显示,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供需缺口依旧存在,粮食库存量下降厉害,尤其是玉米和大米。此前,受洪灾影响,美国农业部大幅下调玉米产量预期,在消费量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全球供应趋紧。
而国内下半年粮食供应形势如何,以及将对国民经济运行造成何种影响?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记者昨日从期货公司和其他渠道了解到,各机构对今年粮食生产形势的预测普遍比较乐观;但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不少地方出现了少有的粮食“惜售”现象。供给和需求玩起了捉迷藏,某种程度上给机构的乐观情绪泼了些冷水,受访的不少专家表示,政府的决策将会对下半年的粮食供应和粮价产生直接影响,但可以确定的是今年粮价仍将在高位运行。
我国粮食增长几成定势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在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说,当前,农业形势总体良好,夏收作物喜获丰收。初步统计,全国夏粮产量达到12041万吨,比上年增产304万吨,增长2.6%,连续第五年增产。夏粮亩产达到299.5公斤,比上年提高7.2公斤,增长2.5%,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
不仅夏粮的形势喜人,国内的形势显然要比国际乐观许多。上周北京市粮食局公布了二季度全国粮食市场分析报告,报告预测,三季度,小麦、玉米、稻谷等主要粮食作物价格仍将高位震荡,尤其是玉米,长期趋势将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
“我们认为今年粮食增长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但还是有一些不确定因素。”长江期货研究员赵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7月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也发布了对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预测。其中大豆产量增幅最大,达到26.93%。数据还显示,2008年中国大豆的播种面积为950万公顷,较上年的802万公顷增加148万公顷,增幅18.52%。预计2008年中国大豆的产量为1650万吨,较上年1300万吨增长350万吨。同时,由于大豆种植效益高于玉米,农户将部分玉米耕地转种大豆。
数据还显示,小麦和稻谷面积都有小幅度增加,其中,2008年中国小麦播种面积为2300万公顷,较上年2298万公顷略有增长。预计2008年小麦产量为11250万吨,较上年的10986万吨增长264万吨,增幅2.4%。2008年中国稻谷播种面积为2920万公顷,较上年2923万公顷减少3万公顷,降幅0.1%。
国际粮价高企增加粮农惜售心理
“目前仍为传统粮油消费淡季,因此,预计大米价格将保持平稳。”报告表示,二季度粮食价格总体上保持稳中震荡的态势,尤其是进入6月份之后,大米需求下降,价格出现了部分回落。
据统计,2008、2009年度国内各类粮食新增供给略大于需求,年度结余将会增加,因此预计粮食整体价格不会出现大幅变化。不过,受播种面积减少和水灾等自然因素影响,2008年南方早稻开秤价将创新高,并维持高开高走。
粮食问题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副所长程国强此前曾表示:“整个农产品的价格现在看起来还有上涨的空间,这个空间主要是为我们下一轮做准备。因为整个农产品的价格由于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所以它服从蜘蛛网定量。如果你现在为了防止通胀把其中几个价格弄得很低,明年很可能由于食品价格对CPI的影响导致整个通胀的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我们想要确保农产品有一定的价格上涨空间。”
此外,由于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大量的资金为了躲避风险进入相对安全的农产品市场。因此,有专家认为,国际粮价高企可能增加粮农惜售心理,从心理层面拉动我国新粮收购价格,并拉抬陈粮的价格。
推动粮食上涨的主要因素还是生产成本,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统计,商丘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小麦亩均综合成本增加了80元左右。如果按每亩产量800斤计算,每斤小麦的成本至少增加了0.1元,远远超过了国家最低收购价0.03元—0.05元的上调幅度,算生产成本账,农民认为粮价还应该涨。
花旗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分析,宽松的流动性正推高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的价格,原油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了粮食生产成本的上升。
专家再度呼吁放开粮价与国际接轨
据悉,夏季是粮食消费的淡季,而且经过5、6月份的北方粮食库存的调运,南方销区的储备比较充裕。专家认为,近两个月粮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判断今年9月份以后,特别是10月份秋粮收购时期的粮价走势,取决于两个因素:7、8、9月份粮食主产区的洪涝和旱灾的情况,以及通胀。
尽管夏粮连续5年丰收,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峰教授认为,夏粮价格是对过去一年粮价的反映,而今年我国夏粮价格偏低。“国际粮价高,国内的也可以高一点。”卢峰说,过低的夏粮价格不利于粮食生产,不易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而现时再次出现农民惜售问题,卢峰也再三强调了他坚持的观点,市场化的粮食价格才能最终解决粮食供需的问题。
卢峰认为,中国粮食目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安全问题和价格问题。“现在,粮食安全没有问题,我有点儿担心的是粮食的价格。”卢峰表示,从开放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政府应该放开市场,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使国内粮价与国际粮价尽快全面接轨。“现在,政府干预形成粮食价格的条件,通过掌握库存和颁布政策间接影响粮价。”卢峰说,我国目前粮价的提升幅度仍不够大,粮价调整应靠市场自身的调节。
卢峰还表示,现在看来,国际、国内粮价均已相对较高,但都尚未突破历史最高纪录。“目前的粮食价格只是在周期环境中较高。”卢认为,夏粮丰收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是利好消息,但并不意味着通胀会受粮价的控制。卢峰说,粮食价格在我国CPI构成因素中所占比重不大,而夏粮生产在全年粮食生产中所占比重就更小了。“我们现在更应关注的是秋粮价格。”(记者胡剑龙 实习记者毕子甲周冬冬)
链接
粮食涨价背景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峰教授的研究显示,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粮食供求经历了3个运行周期。1995年粮价达到阶段性高峰并出现相对过剩,伴随产量、进口和库存大量增加,上世纪90年代后期粮价几年持续下降,世纪之交在低谷徘徊。粮食供求到2003年开始发生阶段性转折并进入周期上涨通道,3种谷物价格最大幅度上涨发生在2003年底和2004年上半年,2005年前后有所下降,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上涨8%左右。
卢峰还认为,近年国际和国内粮价上涨,增长幅度和时间节奏存在差异,然而都是粮食供求周期性因素叠加某些特殊变动造成,并非表明全球和我国基本粮食安全保障格局发生实质性逆转。
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副所长程国强则认为,能源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粮能共生态势形成,世界粮食价格与能源价格联动性增强。2000年至今,小麦和石油价格均翻了两番,玉米和稻米价格几乎都上涨了一倍。未来能源价格居高不下,粮价料难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