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对安全的大陆乳制品重新敞开了大门,10月21日,蒙牛牛奶已重返香港货架
近期,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媒体多次到蒙牛亲眼见证中国牛奶的安全生产
中新网11月3日电今日,国家质检总局对全国液态奶进行了第20次三聚氰胺抽检,至此,质检总局已从42个城市抽取了9月14日以后生产的187个品牌10262批次液态奶样品,均符合相关规定。另有数据显示,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努力,国产乳品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人们对国产牛奶的消费信心正在逐步恢复,国产品牌婴幼儿乳粉和液态奶销量上升至正常水平的80%左右。
这意味着,经过一个多月的风雨洗礼,在蒙牛等骨干企业的带动下,中国乳业已经从悬崖边兜转了回来,在这场危机中,人们也见证了比以往更富有责任感、勇于担当的中国乳业群体形象。然而,痛定思痛,更值得深思的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经过此次事件后,中国乳业能否真正做到化危机为转机,完成整个行业由大到强的涅槃之旅呢?
乳业开展紧急自救
为提升消费者信心,问题奶粉事件发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整个中国乳业紧急行动起来,共同面对这场中国乳业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蒙牛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事件爆发后,蒙牛在全行业中最早将所有产品完成下架召回,并第一时间承诺对消费者负责到底,保障奶农合法利益继续收购安全合格的原奶。蒙牛还紧急派出近万名员工入驻全国基层奶站,对奶源环节严格执行“人盯人、人盯站、人盯车”,24小时监控原奶生产与运输过程。目前,蒙牛已经开展奶站托管,对所有蒙牛收奶的奶站派出专人进行经营管理。在检验环节,蒙牛对所有原辅材料进行检测,列入检测范围的有害物质除三聚氰胺等还有国家标准之外的几十种。此外,他们还邀请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对产品进行第三方独立检测,所有产品均需经这家机构检测合格,方可上市销售。
下一阶段,蒙牛等企业的奶站合并、奶源规模化、集约化、牧场化建设也开始加快筹备。蒙牛正打算在原有的7个万头牧场之外,筹建20个新的万头牧场。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蒙牛的经验也给其他国内乳业品牌提了个醒:建设现代化牧场、确保奶牛饲养和奶源封闭,是保证安全的未来之路。
中国牛奶重塑形象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国家质检总局仅对液态奶就进行了20次抽检,政府官员多次在媒体镜头面前现场饮用牛奶,然而这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乳制品行业彻底化解诚信危机,最终还是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值得肯定的是,在此次危机中,乳品公司大多表现出了主动担当的诚恳态度。
9月17日,牛根生在自己的博客里第一时间回应:“如果这件事情处理得不好,我这个董事长将引咎辞职。”中国乳业的几大巨头也随后相继发布
类似表态,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一心。
10月14日,央视《对话》栏目现场,当着全国观众的面,蒙牛副总裁赵远花及另外几位做客该栏目的乳业高管将各自面前的一杯牛奶一饮而尽。显然,他们想通过这种最直接的行动告诉全国消费者:“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牛奶是安全的。”
那么,消费者对此是否认可呢?北京市朝阳区的张女士作为500名受邀参观的消费者代表,亲历蒙牛封闭生产、安全检测环节,参观之后,张女士告诉记者,“这下子我放心了,大品牌还是值得信赖的。”
不久前,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彼得?曼德尔森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更是将一杯中国酸奶一饮而尽,他表示:“我相信中国奶制品质量,也非常喜欢喝中国的酸奶。”这更让处于迷茫中的消费者真正放下心来。
谁将开启涅槃之旅?
然而,值得忧虑的是,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国内乳业在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安全时,众多国际品牌却在忙着上新品、涨价格、抢市场。业内人士分析,众多洋品牌在30年间反复谈判都无法完成的攻占中国乳业主流市场的目标,有可能在短短的30多天得以达成,这对中国乳业来说,无疑是更加严峻的危机。如果中国国内乳品品牌全部倒下,那么用不了多久,中国人将喝不到两三块钱的牛奶、三五十块钱的奶粉,他们只能消费那些昂贵的舶来品。
但辩证地看,若民族企业若能以此为契机,踏踏实实做好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和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脱颖而出,则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十三亿中国人的体魄终究需要中国牛奶来滋养”。
乳品行业是目前国内快销品行业当中少有的以民族产业为主导的行业,事关民族产业发展的大局。此外,目前国际经济的颓势需要企业特别注重挖掘和耕耘国内市场,重振奶业不仅是重振乳品消费的信心,同时也意味着整体上强化消费者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心,从而也有助于稳定国内消费市场。因此,尽快促进奶业“二次发展”,让牛奶的安全建立在整个产业安全的基础之上,这一点已经成为危机爆发后整个行业的共识。
日前,《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迅速出台,为政府、企业和奶农的下一步行动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包括蒙牛在内的乳品企业,开始更系统、更深入地投入资金与资源,建设场地封闭的安全乳品链条。可以想见,经过此次危机之后,中国乳业也或许将以此为契机开启振兴的涅槃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