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外资讯 » 美国 » 正文

该给小龙虾建立“健康档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8-30    来源:健康报    浏览次数:741    评论:0
导读

资料显示,小龙虾并非真正的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原产于美国北纬30度左右的地区。上世纪20年代作为养殖牛蛙的饲料被引入日本,随后又被引入中国。长江流域也处在北纬30度左右,因此小龙虾在此得到大量繁殖。近年来,随着小龙虾在各大城市日益火爆,对小龙虾养殖、食用安全性的质疑,一直在民间流传。


    □本报记者 孟庆普□

    南京近日发生的“小龙虾疑致肌溶解”事件,尽管还无明确调查结论,但小龙虾的食用安全问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专家表示,为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生产溯源体系已刻不容缓。

    ■ 病因调查面临难题

    据记者多方了解,卫生部已派出专家组赴南京协助调查“小龙虾疑致肌溶解”事件,专家组来自中国疾控中心,涉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多个领域。此外,据知情人透露,农业部也派出专家赴南京调查,但未获农业部相关人士证实。

    “肌溶解病例虽然跟食用小龙虾有关联,但确立明确的因果关系很难。”此前,南京市卫生局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在南京方面召开的专家论证会上,相关各方争论激烈。原因在于,食用小龙虾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可能因素太多,且涉及养殖、流通、食用等多个环节。比如,在养殖环节,小龙虾可能含苯有机溶剂、重金属等;在流通和食用环节,洗虾粉、保鲜剂、包装容器等都可能污染。此外,小龙虾自身携带细菌毒素等生物毒素,或存在变异本身具有亲肌肉毒素等也是危险因素。

    “类似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很难,一般采取排除法。首先依据有关文献和检测数据确定线索,然后一一排查。”一位曾参与过三聚氰胺问题奶粉事件调查的专家说,调查的前提是有一定线索或方向,如果某个环节因为利益添加了某种未知的违禁或非食用化学物质,调查起来就更难了。

    记者采访发现,事件发生后,南京方面对病因调查的表态有颇多矛盾之处。继部分临床专家最早提出肌溶解跟小龙虾有关后,先后有疾控、水产、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多个专家发表看法。有的说是洗虾粉问题,随后被人否定;有的说是养殖环节问题,马上就有专家公开批驳,说养殖环节很安全。目前,小龙虾在我国长江沿岸地区已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淡水小龙虾的出口量超过2万吨,国内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价格年年攀升。只重50克左右的小龙虾,2003年市场价格为12元~17元(公斤价,下同),2004年涨到16元~20元,而今年最高价已超过30元。有学者因此指出,每一项结论都可能影响产业发展,这也成为制约病因调查的因素之一。

    ■ “麻小”食用安全缺少“硬保障”

    “小龙虾疑致肌溶解”事件发生后,记者走访北京部分市场发现,不少食客和餐饮经营者并不知晓此事,北京人俗称的“麻小”(麻辣小龙虾)消费未受明显影响。(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位于东直门地区的簋街是北京有名的餐饮区。这里多家经营“麻小”的店主告诉记者,该事件不会对簋街生意造成太大影响。南京小龙虾与北京小龙虾的货源不尽相同,而且“麻小”早已不是簋街餐馆唯一的招牌菜。“在意的人可能会少吃,但影响不会太大。”有餐厅老板表示。

    在北京望京地区一家餐饮店,门口挂着的“本店新添麻小”的横幅随风飘展。店内38元一盆(14个)的“麻小”卖得挺火。服务员告诉记者,他们的“麻小”制作精良,口味独到,价格实惠。对于记者食用是否安全的提问,餐厅前台经理表示“洗得可干净了”,并反问“吃小龙虾还会出事吗”.

    这家餐厅的小龙虾采购自附近的农贸市场。循着服务员的介绍,记者来到农贸市场。市场内有两家小龙虾经营户。摆在白色塑料盒内的小龙虾黑中透红,来回蠕动,一口价,“13元一斤”.一位摊主自称小龙虾来自京郊的批发市场,具体产地不详。另一位摊主称小龙虾来自江苏,是直供的,一两天进一次货,能活着存放3天。

    “能提供产地证明吗?”记者问。

    “都是熟人,要什么证明?”他笑着说。

    “那怎么证明你的货来自江苏?没受过污染,是安全的?”记者又追问。

    “我卖了好几年都没事!”他脸色一变,“问那么多干吗?不买,别影响我做生意!”

    记者咨询有关专家了解到,小龙虾的食用安全保障主要来自3个环节。首先是来源安全,包括养殖过程的严格规范用药以及安全的水质;其次是加工处理过程,一般用清水、刷子多次清洗;最后是烹饪过程,要经过煮、炸、焖等多道工序,确保熟透。以此标准来衡量,目前市场上小龙虾的食用安全多靠行业自律和地方性的专项整治,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特别是一些大排档、路边店隐患很多。

    北京市卫生监督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南京小龙虾事件还没有得出最终结论,监管部门正等待上级的指示。“北京餐馆的小龙虾多采购自农贸市场,产地来自国内多个地区,如果确定是小龙虾存在问题,北京肯定会展开专项检查。”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急需建立

    资料显示,小龙虾并非真正的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原产于美国北纬30度左右的地区。上世纪20年代作为养殖牛蛙的饲料被引入日本,随后又被引入中国。长江流域也处在北纬30度左右,因此小龙虾在此得到大量繁殖。近年来,随着小龙虾在各大城市日益火爆,对小龙虾养殖、食用安全性的质疑,一直在民间流传。

    面对质疑,早在2007年,来自水产大省湖北的水产专家就表示,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小龙虾绝大多数为养殖产品,营养丰富、卫生安全,可以放心食用。2009年年初,小龙虾曾遭遇洗虾粉危机。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公告称,部分水产摊主用洗虾粉清洗浸泡小龙虾的做法,违反国家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管理规定,对此,上海市全面禁止使用洗虾粉,并对相关经营户进行全面排查。今年8月以来,据北京大学免疫学系博士王月丹调查,不仅南京出现“小龙虾疑致肌溶解”患者,岳阳和湖南其他地区也出现过类似患者。

    一直关注该事件的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医师郝凤桐认为,要解决小龙虾与肌溶解症到底有无因果关系、破解小龙虾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真实原因,以及事件发生后如何保护消费者健康权益、保护其他小龙虾生产者的合法利益等一系列问题,急需建立完善的食品溯源体系。多地出现小龙虾疑致肌溶解症病例,这些小龙虾是否来源于同一产地?是否来源于同一生产企业?怎么在市场流通的?有了食品溯源体系,即便不能迅速确认小龙虾导致肌溶解症的具体病因,也能够确定危险源自哪里。“下架有沙门氏菌污染可能的鸡蛋,不是所有的鸡蛋;杀灭感染禽流感的家禽,不是所有的家禽。”郝凤桐说。

    据介绍,建立可追溯机制,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我国于2008年对供应奥运会的食品曾建立相应机制,目前正在部分食品行业试点。专家建议,政府应加快食品溯源体系建设进程,一旦某种食品出问题,马上能一环一环地追到上游去,避免相关利益方千方百计否认甚至消灭证据,迅速查清肇事元凶,维护受害者和公众利益。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1008/30/35870.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