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核酸营养”热,大约兴起于1998年,因为据“珍奥核酸”的自我介绍,他们的产品在1998年就被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产品”,1999年又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发明博览会优秀新产品金奖”和被中国保健科技学会评价为“第三代保健食品领航品”.2000年人类基因组草图公布,“核酸营养”又乘机做了一番炒作,珍奥核酸还在福建莆田投资建了一个号称全国最大的核酸营养品生产基地。但是我身在海外,无法躬逢其盛,对此居然一无所知,直到2000年10月间回国,在北京有一位记者问起我对“核酸营养”的看法,才知道有这么回事,行程匆匆,也来不及多加了解。在中国热销过的保健品,或者打中药牌,或者打高科技牌,后者如深海鱼油、脑黄金、脑白金,都源自美国,我在美国也有所耳闻,但同样打高科技牌的核酸营养品为何在美国从没听说过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回到美国后,做了点调查,才知道“核酸营养”的确也是传自美国,是一位美国纽约州的普通医生本杰明·富兰克在60年代末首先“发明”.在70年代的美国也掀起了股热潮,但是在1981年,由于美国邮政部的控告,美国法庭连续四次判决“核酸营养”是个用虚假广告骗取消费者钱财的商业骗局。从那以后,这股“核酸营养”热在美国就消失了,在美国的商店再也见不到核酸营养品,只在互联网上还偶尔见到有人在推销。美国着名生物学家、“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领导人柯林斯在2000年5月间的一次演讲中,还举了“核酸营养”骗局为例,说明向公众普及基因常识的重要性。
我虽然在新语丝网站上设了一个“立此存照”的专栏,经常揭露中国报刊上的虚假报道,但这些报道大部分是读者转寄,我其实对中国报刊涉猎得不多。不过《光明日报》及其子报却是每天都要通过互联网翻翻的。在今年1月5日这一天,我在《光明日报》上看到了一篇吹捧“着名基因科学家”、大连医科大学基因工程研究所所长崔秀云教授的报道《让生命核酸造福人类》。文中崔教授自吹她发明的“生命核酸”就是当年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寻找的“不老仙丹”,其依据的“吃核酸补基因”的理论,让任何学过现代生物学的人都会觉得荒谬绝伦。联想到我在半年前才刚刚揭露过的“基因皇后”陈晓宁,我就写了一篇《新的商业骗局和新的“基因皇后”》,一一驳斥崔教授的“理论”,并指出“核酸营养”早在美国就已被认定为骗局。我在网上检索了一下,找出了发表在全国大大小小各种媒体上的“核酸营养”宣传文章上百篇,越读越感到心惊,又写了《为什么说“核酸营养品”是商业骗局?》、《再说“核酸营养”是个商业大骗局》等文章详细分析、揭露。由于《光明日报》的报道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的李载平教授评价崔秀云的“发明”说:这是一项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发现!我在揭露文章中也顺便批评了李院士是在为“伪科学”抬轿子。李院士为此给《光明日报》写了一封公开信,登在互联网上,澄清他从未做过那样的评价,并表示“我没有看到过什么口服核酸会延缓衰老,使人年轻的科学材料。”崔教授也给我写了封公开信,被我驳斥。
在网上揭露的基础上,新华社驻伦敦记者王艳红采访了几名国外专家,在1月13日发出报道《国际专家称人体不需要额外补充核酸》,澄清了“世界卫生组织呼吁成年人每天补充外源核酸1克至1.5克”这个谣言。如所预料的,这则报道基本上不被国内的报纸采用,但新浪网、搜狐、网易等网站转载了,在国内开始引起了反响。1月20日,四川省卫生厅率先宣布“珍奥核酸”属于夸大宣传功效、宣传疗效的不合格保健品。1月31日,“人类基因组计划”在中国的协调人杨焕明教授在一次讲座上回答听众的提问时,也说人体不需要额外补充核酸,所谓的“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并无帮助。他并打了一个被称为很尖锐而其实很不恰当的比喻:所谓的核酸食品在营养价值上和米粉没有太大的差别(其实核酸食品无营养价值,且吃多了有害健康,与米粉不可相比)。2月中旬,新华社办的《环球》杂志刊登了我撰写的《美国的假保健食品在中国热销》,是国内传统媒体首次较有系统地揭发这个骗局。
“核酸营养”的鼓吹者开始感到事态严重。他们一方面向转载揭露文章的国内网站都寄去了一封最后通谍,威胁他们如果不把这些文章撤下,将要采取法律行动;但并无成效。另一方面,他们组织了一批专家,于2月11日在上海开了一次“全国核酸类物质功能与应用研讨会”,号称是要为核酸营养品正名,不得不承认核酸营养品不是“基因食品”,不能补基因,以前的宣传有夸大之处,但却又声称补充适量的核酸对人体有益,必须保护新生的核酸类工业--在他们的口中,核酸营养品工业已成了核酸类工业的代表。会议并宣布将在北京召开一个有关听证会。
国内专家这种小骂大帮忙的做法激怒了我们。我们酝酿给“核酸营养”最后一击。“珍奥核酸”在广告中打出了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字和肖像,给人的印象是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在支持“核酸营养”.我们决定戳穿这个谎言。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有的已去世或退休,联系起来并不方便。最后,有三位回信,告诉我们他们从来没有允许“珍奥核酸”使用他们的名义和肖像做广告,他们也不认为核酸有营养价值。碧声写了篇《诺贝尔奖获得者否认核酸营养》的报道在网上贴出。在这篇报道的基础上,《南方周末》2月24日头版头条刊登了记者杨海鹏和复旦大学遗传所博士生朱鹏程合写的长篇报道《三位诺贝尔奖科学家指斥中国核酸营养品》,向广大读者介绍了揭露“核酸营养”骗局的来龙去脉,引起了“核酸营养”厂商的恐慌,竟下作到在全国各地收购这一期的《南方周末》,试图减少它的影响。结果弄巧成拙,“报道核酸起风波, 《南方周末》遭高价‘收购’”反而成了一条重大新闻,刺激了公众更加关注此事。
就在这一期《南方周末》出版的前夕,“中国核酸类物质应用与健康相关产业发展听证会”在北京举行,与会的十几名专家除了特地请去以示公正的杨焕明的代表,一致认为核酸有营养价值,有益健康,应该保护、继续发展核酸营养品产业,一些历来就为了广告费鼓吹“核酸营养”的报纸对这个结论欣喜若狂,欢呼“最高权威一锤定音--核酸产品有益健康”、“核酸是个宝、老弱离不了”、“核酸风波了结”.我当即写出《我控诉:中国生物化学界专家向公众做伪证》,一条条驳斥这两次“专家”会议的结论,并哭笑不得地发现这些专家用于支持核酸有营养价值的证据,竟是断章取义地抄自我的揭发文章。我于是向公众指控这些专家做了伪证,列举了我获悉的15位专家的职称和名字。同时我写了一份《揭露“核酸营养”商业骗局》的传单,简明扼要地揭露“核酸营养”的真相,供网上传播。这时候我觉得,既然中国的专家敢于集体对抗国际学术界的共识,以保护民族工业为名支持商业骗局,我们只能通过让尽量多的公众了解事实真相、避免受骗上当的方式,减少骗局的收入,使它无法维持广告费、公关费而破产。3月1日的《南方周末》登出了我驳斥“听证会”结论的文章《“核酸营养”骗局的演变》,揭示了这些专家试图用学术争论的方式掩盖商业骗局的实质,并指出这些专家在论证时犯了常识性错误,甚至连偷抄我的介绍都抄错。
这场“学术争论”戏看来是演不下去了,“核酸营养”鼓吹者又抛出了杀手锏:阴谋论。《粤港信息报》2001年2月27日发表蒋杰升《核酸论战是不是国际阴谋?》一文,借用一位“老总”的话说,“核酸之争是有背景的,最初是某网站发表言论,然后是一些媒体参与,看得出来,这很可能是国外一些不怀好意的商家与媒体联手,力图打击中国新兴的核酸产业;最主要的是,企图干扰有关方面的视听,从而让有关部门减少审批或不再审批新的核酸类项目,然后是美国、日本的核酸类产品对中国市场的长驱直入,所以,我们认为,这不是一般的学术之争,而是一场阴谋,其企图是要扼杀中国的核酸产业!”最后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核酸论战会是一场阴谋吗?”.《成都商报》的两名记者为了解决这个悬念,竟然下作到伪造对我的采访,让读者以为我一直在别有用心地打击中国的各种营养品,这次打击“核酸营养”是出于商业利益,“由于其牵涉到巨大商业利益,更加引人关注猜测”云云。这种阴谋论本不值一驳,因为我们揭露的是一切的“核酸营养品”都有害无益,并非特指中国产品而言。如果中国的产品因为我们的揭露而退出市场,外国的产品也绝无可能乘虚而入。我们反对“核酸营养”产业,但并不反对一切的核酸类产业,更不反对对核酸类药物的开发、利用,只是这不能跟“核酸营养”混为一谈。中国如果要真正发展核酸类产业,应该将资金用于核酸类药物等真正有价值的产业方面,而不是用于“核酸营养”这种骗人的东西。骗局总是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而且维持得越久,危害越大,后果越严重。将“核酸营养”当成了民族产业发展,而忽视了真正有价值的核酸类产业,中国在核酸类产业开发方面必然离发达国家越来越远,也就难免没有“美国、日本的核酸类产品对中国市场的长驱直入”的一天。这些打着“民族产业”、“爱国主义”幌子的“核酸营养”鼓吹者,才真正是民族产业的罪人。
这次“核酸营养”风波,因为涉及的人数众多,而备受注目,但与国内的某些报道相反,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打击学术、商业腐败。在此以前我揭露“基因皇后”陈晓宁也在国内引起较大的反响,此外还揭露过多起抄袭、伪造履历案。说我是出于商业利益打假,是一种很阴险也很阴暗的猜测。在参与了这么多起学术打假后,最让我心酸的,不是中国学术腐败的广泛、严重和欺骗者得以逍遥法外,而是许多旁观者的态度。某些国人有一种很奇怪的心态,他们不去攻击造假者,却很乐于围攻打假者,对造假者百般宽容、为其辩解的理由无奇不有,对打假者却是百般挑剔,好像有什么深仇大恨似的,虽然打假在客观上还对他们有好处。这一次的“核酸营养”骗局,因为民愤很大,这一类看客要少多了,但也并非没有,主要是一些上海生化所的研究生。这有点意外,因为做为生化研究生,他们本该比常人更知道这个骗局的可恶才对。但也并不意外,因为由于这个骗局以及更早一些的“《人体革命》事件”而被我批评到的李载平院士和陆长德研究员就都在上海生化所,这些研究生中有的就公开说明是他们的学生。陆研究员是我列举的做伪证的专家之一。他给我写了两封公开信,为自己辩护,声称报道有误。但与李院士不同,根据陆研究员在信中所表述的观点,他是的的确确认为核酸有一定的营养价值,“核酸营养”产业应该做为核酸类产业的一部分加以发展的,因此我对他的指控完全成立。但是上海生化所的这些学生还要为他鸣冤叫屈。有这样的学生在,“核酸营养专家”不愁后继无人。如果再过10年、20年,中国还出现类似的听证会,我们不必感到意外。打击学术腐败的事业,任重道远。
20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