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外资讯 » 美国 » 正文

美15天对华发动24起贸易调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0-25    来源:北京商报    浏览次数:372    评论:0
导读

10月1日-15日半个月时间内,美国商务部对华发起的贸易救济和相关案件多达24起,12日-15日4天内就发生了9起。


    中国商务部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0月1日-15日半个月时间内,美国商务部对华发起的贸易救济和相关案件多达24起,12日-15日4天内就发生了9起。

    相关专家指出,在美国利用汇率施压中国未果后,中美经济博弈重点正转向实体贸易领域,未来一段时间,双方发生贸易摩擦的频率会更高、范围会更广、涉及更多高附加值产品和新兴产业,我国应在遵守世贸规则的基础上,主动出击,在相关领域主动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以解决中美间“违规成本不对称”现状。

    美再祭贸易保护主义

    美国中期选举在即,其国内经济问题最受公众和政界人士关注。对美国而言,汇率和贸易保护主义是两大利器,前一阶段,唱主角的是汇率。

    失业率保持9.6%的高位,经济复苏缓慢,奥巴马提出的“出口倍增”(未来5年出口翻一番)宏伟计划起步糟糕,种种原因叠加,人民币汇率成了美国国内问题的“替罪羊”。美国众议院通过法案,旨在对所谓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财政部长盖特纳称将与其他国家联手向中国施压人民币升值,一时间,中美汇率战山雨欲来风满楼。

    但是,中国有序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方针,汇率变动考虑经济和外贸产业承受力的立场,特别是自今年6月19日以来人民币汇率已升值3%的现实,凸显了美国指责人民币币值低估的无力和尴尬。

    日前,美国财政部推迟了向国会提交下半年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报告最受关注的内容就是是否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显然,在货币战争全球喊“不”的情况下,纠结于人民币汇率既是一厢情愿,也是不合时宜。

    “人民币升值不能减少美国逆差,也不能提高其国内就业率。”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看来,美国在汇率博弈中空间有限。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希望转变国内经济发展模式,从以虚拟经济为主转为同时发展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白明认为,汇率战只是美国表面意图,其真正用意是通过汇率作用于实体经济,以实现国内经济转型,这将使实体经济发生摩擦的机会增多。

    汇率利器失效,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便成为美国的必然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政策选择,也与美国中期选举有关,以美国启动对华清洁能源产业301调查为例,提出调查申请的是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这一北美最大的工会是民主党的票仓,为奥巴马当选总统立下“汗马功劳”。

    贸易摩擦走向“高端”

    对未来中美贸易摩擦集中的领域,白明表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美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愿景,将使中美贸易摩擦集中在实体经济领域,贸易摩擦的发生将更频繁,高端领域贸易摩擦将更集中。“以美国发起的清洁能源调查为例,因为我国在风能等领域有局部领先优势,给美国企业造成竞争压力,所以美国会发起调查。”

    从美国近期发起的贸易调查来看,对华启动的7项337调查和一项301调查,涉及清洁能源、液晶显示器等多个领域和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和新兴产业集中的趋势明显。在中期选举的政治背景下,对来自工会、行业的诉求,美国政府部门、智库表现出了高度的协调一致。仍以对华清洁能源调查为例,在美国贸易办公室宣布启动调查后不久,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就发布数据,称这一领域可为美国提供大量高薪岗位,且中国清洁能源补贴导致美国对华逆差激增。

    中国企业应主动出击

    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形势可期,中国应如何应对?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表示,“对我国而言,解决贸易摩擦可通过两种途径,首先是通过双边和多边谈判渠道沟通解决贸易争端,其次可鼓励企业主动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以提高自身主动性”。

    白明也表示,我国企业在应对贸易摩擦中显得被动,且存在“违规成本不对称”现状。他建议,在美国频频发起贸易调查的背景下,国内企业和商会应变被动为主动,提交相关贸易调查申请,“主动发起贸易调查,并不要求所有诉讼都能取胜,但能解决‘违规成本不对称’问题,打击对方的贸易保护主义”。

    但宋泓同时提醒,所有贸易摩擦的解决都应该在理性的前提下协商,避免争端发生的根本措施是各方互相遵守规则。

    本月22日,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裁定,美国对我国产标准钢管、矩形钢管、复合编织袋和非公路用轮胎产品采取的双反措施违反世贸规则。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对此表态称,美方应严格遵守世贸规则开展贸易救济调查。商报记者 丁开艳

 
关键词: 商务部,调查,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1010/25/35480.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