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食用本地出产的有机食品已经成了一种主流的风尚。不过,香港的可持续食品运动(sustainable-food movement)还处在艰难跋涉的过程之中,因为香港的大多数食品来自进口,农业用地又十分有限。
据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AFCD)介绍,香港有775英亩农业用地,其中有大约10%属于有机农业用地。过去10年当中,香港的有机农场从10个猛增到了331个,总产量却依然非常小:去年,香港有超过97.6%的蔬菜来自进口。这样的局面与可持续食物运动可谓南辕北辙,因为该运动的宗旨就是食用本地出产的无化学品食物。
香港有机生活发展基金(Sustainable Ecological Ethic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SEED)主席Pui-Kwan Chu女士说,“香港一直都在依赖外来的食品。”Chu女士自己就经营着一个小小的有机农场。
依赖外来食品的局面不大可能改变。香港虽然有许多尚未开发的土地,陡峭的山地地形却让这座城市无法大规模地发展农业。按照政府的说法,香港的大多数肉食和农产品都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政府还说,与中国大陆那些工业化的大型农场相比,本地的农场并没有什么竞争力。
渔农署的Diana Wong说,“本地农业只是对那些主要供应商的一个补充,并不是他们的竞争对手。”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本地有机食品的兴趣没有发生增长。各家食品店已经辟出了有机农产品专柜,城中各处也涌现了一些就地取材的餐馆和商铺。Chu女士说,10年之前,她得花上不少力气才能找到愿意为她的有机产品多掏点儿钱的客户,“现在情况不同了,整天都有人打电话给我。我愁的是没那么多产品可卖。”
一年之前,托德•达灵(Todd Darling)把自己的Posto Pubblico餐馆开在了香港的荷南美食区(Soho)。他的餐馆用的全都是本地出产的有机水果和蔬菜,最近还增添了本地有机农产品送货上门服务。达灵先生说,他的餐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因此他打算再开两家主要依靠本地食材的餐馆。
达灵先生说,有机食品在商铺餐馆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所有的商家都提高了这方面的意识,“正在合力促成一个临界点”,让选用本地食材的风尚变得更加主流。
要确定自家产品是否有机,香港的各位农夫得依赖香港浸会大学(Baptist University)旗下一个独立机构──香港有机资源中心(Hong Kong Organic Resource Centre)──的认证。要得到有机农场的认证,农场里95%以上的产品都必须达到一些特定的标准。除此之外,农场还必须证明自己采取了一些旨在防止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的措施。
进口的有机食品无需满足上述的严苛标准,这就意味着,进口有机鸭梨通过的认证可能与本地产品略有不同。不过,美国农业部(th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已经颁布命令,进口食品也必须达到美国的有机认证标准,标准之一同样是95%以上的产品符合有机要求。
不过,食用进口有机食品并不完全利于环保,因为食品运输导致的环境成本可能会超过有机生产方式带来的环境效益。香港的有机食材和本地食材都是数量有限,这样一来,达灵先生又得面临原先的那个两难问题:是使用来自远方的有机食材,还是使用本地出产的非有机食材?
达灵先生说,这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以Post Pubblico餐馆使用的禽肉为例,香港本地根本就找不出自由放养、食用有机饲料的鸡。他的决定是放弃那些来自千里之外的进口产品,转而使用本地出产的鸡肉──不过,这一决定的前提是他拜访过那家本地农场,知道那里的鸡得到了不错的待遇,而且不含激素。
达灵先生说,“做每一个决定之前,你都得好好掂量成本和收益。”
他还说,到最后,事情往往会归结为一个口味问题。单独一个有机柠檬的味道就比10个工业化种植的柠檬都要浓重,与此同时,其他那些非有机食材“吃起来都是一个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