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15日欧盟官方公报发布(EU) No 366/2011号法规,再次对REACH法规附件XVII——“某些危险物质、混合物和物品的制造、投放市场和使用的限制”进行修订。 此次修订将2010年03月30日列入第二批高关注物质清单的丙烯酰胺(CAS No.:79-06-1,EC#:201-173-7,CMR物质)加了入附件XVII的第60项。(EU) No 366/2011参见: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OJ:L:2011:101:0012:0013:EN:PDF。
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在2011年3月3日的(EU) No 207/2011中删去第44项“五溴联苯醚”和第53项“全氟辛烷磺酸”,但为保持附件XVII的项次一致性,删去的第44项和第53项仍以空白形式保留。所以,该附件共有限制使用物质58类。(EU) No 207/2011参见: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OJ:L:2011:058:0027:0028:EN:PDF。
[相关资料]
丙烯酰胺(Acrylamide)分子式为C3H5NO。在常温下为白色无味片状结晶,易溶于水(216g/100mL)、乙醇、醚及三氯甲烷。丙烯酰胺在酸中稳定性强,遇碱易分解;常温下会分解为二甲基胺,或是受热分解为CO、CO2、NOx。
在造纸工业中,聚丙烯酰胺作为助留剂,补强剂;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则起到助凝剂、絮凝剂、污泥脱水剂的作用;聚丙烯酰胺还广泛应用于增稠、稳定胶体、减阻、粘结、成膜、生物医学材料等诸多方面,在日常穿着的“免烫”衬衣中,也存在有聚丙烯酰胺。
食品中的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是一种不饱和酰胺,在空气中或紫外线及作用下会发生聚合反应;根据瑞典、英国、挪威的及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调查研究,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的植物性食物加热经油炸之后(120℃以上)都会产生丙烯酰胺。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后,会在体内与DNA上的鸟嘌呤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遗传物质损伤和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