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希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政府和食品工业界肯定负有极大责任,但学术界与媒体也负有特殊和重大的责任。而消费者理应对食品安全有充分了解,因此同样不能推卸责任。"美国农业部前副部长、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全球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主席任筑山,在4月19日举行的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食品安全"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从之前苏丹红、三聚氰胺,到最近瘦肉精、明胶,短时间内一起接一起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让不少中国老百姓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已成"惊弓之鸟".
在此次活动中,相关专家表示,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挑战,所有相关方都应承担起他们的责任。
"食品安全不可能零风险。"中国农业大学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松的观点很明确。在他看来,为满足公众巨大需求,食品行业在快速扩张中一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应对各式挑战。
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全年只有473亿元人民币,而到2010年,我国食品工业已经突破了6万亿元总产值,2011年更达7.8万亿元人民币,30多年间增长了100多倍。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专家Peter Ben Embarek认为,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并不是自然或偶然造成的,而是人为故意掺假的结果,这与教育和公共宣传不足有关。
即使在食品安全方面监管和执法较为严格的美国,也同样如此。"我们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安全,这是任何国家食品风险都必须面对的现实,但是我们可以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也可以预测未来的风险。"Embarek说。
虽然美国早在1903年就出台了《食品安全法》,而中国到2009年才实施新的《食品安全法》,但在食品安全问题方面,从美国到中国,无一幸免。
Embarek表示,食品安全问题能够影响全世界的国家,不管你是生活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都是一样的。因此,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说,"我不会涉及到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人类必须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靠监管出来的,更不是检测出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君石认为,其原因在于,我国食品生产和加工既未达到规模化,也未达到标准化。
目前,国内有2亿多生产各类农产品的农户,四五十万个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还有上百万家饭店。"这需要多少监督员?怎么可能仅靠政府的监督管理来发现所有问题?"陈君石表示,这在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介绍,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300多种,加上各种营养强化剂共计2500多种,但国外允许使用的品种要比中国多得多,全世界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与营养强化剂的种类最保守也在1万种以上。
因此,"监管不可能去检查所有可能产生危害的东西,如果任何一种食品都要经过2000多项检验,那么,消费者肯定承受不起".任筑山认为,近些年,中国食品监管方面的进步惊人,与其他国家相比,成绩已经相当不错。
但是,为什么从消费者感知的角度来说,食品安全问题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了呢?
"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消费者要求食品安全零风险,但我国有如此多的农民和企业在分散生产,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在所难免;二是消费者把假冒伪劣食品等同于不安全食品;三是消费者维权意识有所提高;四是政府加强了监管。"陈君石表示。
据陈君石透露,我国已着手建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的体系,其监测范围已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仅去年就取得了80万项数据,发现了很多问题。
"我们目前还没有及时、有效地把科学知识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因此,今后一定要建立科学家跟消费者的沟通机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指出,"如果拥有了这套机制,那么媒体在遇到食品安全事件的时候,就会第一时间采用科学的思考方式。"
《中国科学报》 (2012-04-21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