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外资讯 » 欧盟 » 正文

“洋奶粉”频借配方升级涨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5-23    来源:中国质量报    浏览次数:925    评论:0
导读

“洋奶粉”惯用的提价理由,无非是“成本上涨”和“升级配方”。可是,同一家外国奶粉企业采用一致的研发投入、加工工艺和奶源,在中国内地销售的奶粉要比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欧盟市场上卖得贵得多。

  据《广州日报》报道 目前,原装进口的“高端洋奶粉”已经成为国内不少妈妈的首选。高端“洋奶粉”是否真的物有所值?去香港等地购买的“港版”奶粉是否真的比“行货”奶粉价平质高?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发现虽然进口奶粉存有过关等成本,但是远远没有达到令价格连连翻番的地步。而国外原装进口奶粉价格在国内定高价,更多是受消费心理影响。

  记者调查

  “以前,德国原装进口的有机婴幼儿奶粉2段在吉之岛购买,价格为318元600克。但是,最近我发现通过淘宝直接找德国代购洋奶粉‘水货’,价格仅仅为160元左右,比中国内地的超市便宜了整整一半。”近日,一位妈妈和记者分享了自己购买“洋奶粉”的“新发现”。

  记者随之登录了特福芬奶粉的德国官网,发现官网上公布的特福芬有机婴幼儿奶粉2段的价格仅仅为9.95欧元,按照现行汇率换算成人民币,价格仅仅80.6元,仅仅为内地销售价格的1/4。

  几年间,洋奶粉均价已经从200元迈上了300元大关。近日,记者发现,经过去年底调价后惠氏旗下高端品牌“启赋”1段已卖到408元,而雀巢的超级能恩1段也卖到了318元,并将容量从900克调低到800克。

  甚至在东南亚或者韩国等国家,这些产品的价格都仅仅只为内地市场的一半。“洋奶粉”在中国内地的售价是名副其实的全球最高。

  乳业专家王丁棉告诉记者,进口小罐成品奶粉增加的成本主要为海关进口关税和检测费,这两项大约占到原售价的28%~30%。除此之外,如果奶粉长期积压在口岸不运走,可能会产生少许的停仓费用。而即使加上运费等费用,一罐重量为850~900克的进口成品奶粉,比起大洋彼岸,增加的成本也仅为80~90元。

  业内揭秘

  洋奶粉的高定价,或许可以归因到内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记者了解到,一家“洋奶粉”在华全面开卖奶粉时就曾进行过一次摸底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母亲样本中49%的被访者认为“高价格意味着高质量”。这也给奶粉厂商提供了提高毛利率的思路,常常推出新产品或升级配方以标榜“高端”、“超高端”。统计更显示,国内“高端奶粉”销售占比已经高过全球平均水平。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陈连芳也曾对记者表示,“洋奶粉”能多次涨价,根本原因有三条。首先是刚性需求,厂家看准了消费者不会因为婴幼儿奶粉价格高而不买。第二是国内的乳制品经常出现各种问题,给“洋奶粉”价格上涨的机会。最后,一旦认定小孩食用某品牌后家长很少愿意更换。

  但是,“洋奶粉”惯用的提价理由,无非是“成本上涨”和“升级配方”。可是,同一家外国奶粉企业采用一致的研发投入、加工工艺和奶源,在中国内地销售的奶粉要比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欧盟市场上卖得贵得多。此外,从年初至今,虽然基粉价格有所下降,但是“洋奶粉”的提价脚步并未因此减缓。陈连芳表示,从婴儿奶粉的成本构成看,主要是直接原料成本加上销售、财务和管理费用、所得税等,其中在华营销成本有可能会较高。

  专家释疑

  一位从事进口奶粉销售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只要认真执行国家要求生产的奶粉,质量差别并不太大。

  一家在香港和内地销售奶粉的“洋奶粉”生产商在给本报记者书面回复时也指出,好的奶粉厂商都拥有一套完善的全球通用执行的品质控制系统,从供应商的管理、原料采购、生产过程安全管理到产品出厂前的检验,都用厂商自己全球一致的标准。德国喜宝奶粉的一位联系人对本报表示,产品从欧洲到中国销售,需要符合德国和欧洲的标准,还要符合中国的质量标准检验。

  “水货”和“行货”奶粉质量有差别吗?上述销售业内人士告诉本报,在业内看来,所谓“行货”是指经正规的、合法的和官方的进口渠道进入国内市场销售的奶粉产品,而“水货”则是通过走私、网络代购、私人转售、零碎拖带等方式进来的。

  “正规进入中国的产品在运输的过程中经过出关和入关的双重质检,质量上应该说是有保证的。”上述人士说,而“水货”质量难保,更可能存在假货、次货的情况。

  近年美国和日本产的知名奶粉“水货”版都曾出现过召回的问题,但是厂家在内地的公司并不对“水货”提供退货服务。

  上述人士补充说,中国因为环境和饮食习惯等原因,需要强化铁和锌,如果按海外一些国家的标准,铁和锌标准就达不到,容易留下隐患。

  《中国质量报》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1205/23/48148.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