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下午,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细说’果冻食品安全”主题研讨会在北京首都大酒店召开。会议邀请了53家媒体、50多名消费者代表与广东喜之郎集团有限公司、福建亲亲股份有限公司、蜡笔小新(福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东莞市金娃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福建雅客食品有限公司、北京康贝尔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湖南中意食品集团、福建天线宝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集合通商食品有限公司等10家果冻企业代表共同交流果冻食品安全问题。
会议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丁绍辉主持。丁秘书长简单介绍了果冻行业的历史和现状。我国远在唐宋年间,就有“凉糕”和“石花冻”一词,当时的人早已发现洋菜、马蹄等植物可当作增稠剂,制作胶冻食品。1845年英国人从植物中提炼出增稠剂,1897年制作出水果味道的果冻,1923年,第一种添加人工甘味的果冻面世,从而全面掀起果冻的革命,家庭通过购买原料制作果冻食品,作为饭后甜点。20世纪60年代,日本首先将其引入工业化生产,使果冻从厨房走进工厂,走上货架,成为一种时尚的休闲食品。20世纪80年代,果冻由日本引进中国,1987年天津长城食品厂在国内率先推出“大楼”牌果冻,开创了国内果冻行业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国内果冻行业高速发展,开发出各类果冻产品。果冻是指以水、食糖和增稠剂等为原料,经溶胶、调配、灌装、杀菌、冷却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胶冻食品。截止2011年末,国内取得生产许可的专业果冻生产企业已经达到490家,中国果冻行业年产量总计超过10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出口超过1亿美元,继续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保持增长态势。欧洲、南美、北美、日本等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2009年起,中国开始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果冻生产国。全国果冻企业数量广东最多,约占全国三分之一,与福建、浙江、河南、湖南等省分列全国前五位。
会议首先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元晓梅介绍果冻监管情况。她从果冻标准、企业生产许可、抽查及监督检验等几个方面全面介绍了国家对果冻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要求,还详细讲解了企业在每个环节应该做到的事项。
北京营养师协会秘书长刘兰详细剖析了果冻营养问题。她从人类食品需求、食品营养提供类型、果冻的品种和营养构成、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等几个方面剖析了果冻能够提供给人体的营养成分,以及摄入量,教给大家如何健康地选择和食用果冻产品。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周宓深入讲解了果冻原料及其安全性。她从果冻原料组成、果冻用胶凝剂的来源及其安全性、果冻原料的品质控制与食品安全等几个方面讲解了原料及如何确保原料安全的知识,让消费者和媒体对原料有了更多的了解。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喜之郎公司质量总监黄湛深代表果冻生产企业向媒体和消费者详细介绍了果冻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黄湛深详细的介绍帮助与会媒体和消费者代表清晰地认识了果冻。
在媒体提问时间,与会媒体代表提出了不少十分专业的问题。如膳食纤维及其对人体的作用,明胶及工业明胶的差异,现行标准是否体现了儿童的需求,现行标准是否低于国际标准,标准在执行上是否能够贯彻落实,含奶果冻的奶粉原料是否安全可靠等等。
现场媒体问及果冻行业应对质疑的举措,喜之郎公司的研发总监孙佳江表示:我们全行业企业会一如既往地坚持经营理念,注重质量管理细节,合法合规、合标合格地生产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最满意的产品。他同时还表示,希望与会媒体和消费者代表将自己了解到的真实的果冻客观、真实、全面地讲述出来,还果冻行业一个清白。蜡笔小新公司的技术总监张晓东、亲亲的副总经理辛亚东也强调,质量是食品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食品工业是良心工程,我们要按照良心做事,按照国家要求执行法规和标准,扎扎实实地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会议还安排了现场果冻胶体制作与感观比较的互动环节。蜡笔小新公司派出技术骨干在会议现场进行了现场制作及讲解,让消费者及媒体代表零距离观看了果冻胶体凝结过程,并亲手比较了卡拉胶、魔芋这些果冻原料凝胶和明胶凝胶的区别。与会代表发现,明胶凝胶与果冻差异巨大:外观差、口感缺乏弹性。明胶确实不能作为果冻原料。
本次活动是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首次尝试邀请企业、媒体和消费者共聚一堂,就食品安全专题进行面对面交流。这种新颖的研讨方式使参会各方都能够及时获得最客观、最真实的意见和信息,迅速准确地普及专业知识,对澄清事实、推动食品安全教育工作很有意义。行业专家、果冻生产企业对果冻产品知识的的讲解深入浅出,引起媒体和消费者的极大兴趣,提问、交流、互动环节高潮迭起、精彩不断,与会者纷纷表示,希望今后能多举办类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