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农业机械化助推粮食增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7-03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钟欣 王东生    浏览次数:64    评论:0
导读

  现在“三夏”,无论走到哪里,几乎都会给人一种“这里‘三夏’静悄悄”的感觉,全然没了以往全民动员“龙口”夺粮的喧闹。地

 

  现在“三夏”,无论走到哪里,几乎都会给人一种“这里‘三夏’静悄悄”的感觉,全然没了以往全民动员“龙口”夺粮的喧闹。地里往往只有机手和一两个“看地农民”。村里妇孺相拥,老人纳凉,农民们称这叫“休闲‘三夏’”、“快乐‘三夏’”。“三夏”时节,在河南省遂平县常庄乡大兴村粮基农机合作社院外,一台联合收割机正在抢收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紧跟收割机作业的是合作社刚买的玉米免耕深松全层施肥精量播种机,这块10亩地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收获、播种完了。过去这里玉米播种是机具条播,一亩地用12斤种子,现在只用3.5斤,而且深松、七层施肥、精量点播、播后镇压一次完成。难怪村里60多岁的张国成老汉看愣了。他种着5.5亩地,过去总觉得攥在手里踏实。一年两季作物,刨去投入纯收入有6000多块钱,当地农机合作社流转一亩地,付给农民的流转费有1100元,老张算算收入也有6000元这个数。老张嘴里像背农谚似地说:“过去,毛主席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我看一点不错。手工种田,费神费力,农忙时出高价都雇不到人,把人急死。人家合作社靠农机种地质量好、产量高、成本又低,干脆把地交给合作社,我出去每天还能再挣个百八十。”合作社现代化的大农机撼动了张老汉的固有传统农业观念。

  在广袤田野上,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粮食丰收的重要保障,成为亿万农民的迫切心愿。机械化不但很大程度解决了“谁来种田”的问题,还解决了“如何种好田”的问题。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正在助推粮食增产,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小麦跨区机收多快好省

  山东邹平县九户镇成家村的成才,早在1996年就开始了跨区机收之路,可以说是小麦跨区机收发展的见证人。成才说:“刚开始跨区机收那两年,农民看到机器收获的效率那么高,争着抢着用,甚至下雨天都不让停。”从事跨区机收年头多了,作业质量又稳定,老成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比如他年年都去河南杞县。多年跨区机收,老成最大的感受是:“信息畅通对跨区机收至关重要,盲目跨区作业可能赚不到钱。”老成告诉记者,农业部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为他带来了很多便利。“哪儿需要收割机,有多大面积,作业价格大约多少钱,天气如何,交通是不是顺畅……所有这些,都能从‘直通车’上查到。”老成说。

  今年农机部门早安排、早部署,提前发布小麦和主产县机收市场信息,农业部5月开通了“三夏”全国跨区作业信息服务中心,通过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系统,为跨区作业机手提供信息供需交流平台。各地农机部门免费发放36万张农机跨区作业证,为农机手提供了天气状况、交通路况等免费的短信服务,引导机手流动作业,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保持了联合收割机及时有序转移。

  今年,全国有10多万机手与农户通过网络实现了供需对接。农机社会化管理服务机制的创新效应充分发挥出来。

  据记者了解,与去年相比,今年全国小麦机收表现出“多快好省”四个特点。首先是投入机数多。今年1400多万台机械进行“三夏”抢收作业,其中,联合收割机51万台,比去年增加1万台。参加跨区作业的达32.5万台,增加了0.5万台。第二是麦收进度快。连续13天小麦机收进度超过1000万亩,麦收完成时间比去年提前3天。第三是市场秩序好。农机部门加强调度和服务协调,形成集中会战、有序流动机收的良好态势。包括机械的整修和技术的培训,麦收机械够用,而且秩序良好。第四是支出费用省。今年小麦主产区机收平均每亩的价格是55元左右,人工收获最少要100元,应该说“三夏”小麦机收为农民节省了126.9亿元。小麦机收还能减少收获过程的遗撒损失3%左右,相当于减少小麦损失55亿元。作为机手来讲,也获得了28.2亿元的收入。通过算总账,机收为增产增收贡献突出,一共为农民节省支出221.2亿元。

  在河南遂平县107国道旁的县农机局跨区作业招待点,来自河南兰考县红庙乡孔庄村的跨区作业机手孔同潮正在喝水休息。这些年老孔常跑河南、河北、山东和山西跨区作业。他感觉今年沿路接待点、引导站多了,对机手的态度也更热情了,接待点不仅备好水、备好地图,还提供作业信息等服务,如果收割机出了故障,维修站点不论白天黑夜都给维修,河南境内不少加油站还设立了机手免费住宿的休息房,对机手的关注更加人性化了。

  联合收割机由南向北有序流动,跨区机收小麦,这是中国特色农机利用模式的伟大创造,是管理和服务机制创新的具体体现。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3.4亿亩需要收获的冬小麦,由1万多个农机作业队、150多万联合收割机机手,总共用21天完成机收,替代了亿万劳动力。

  农机让种田变得可控起来

  5月初,记者来到有“天下第一农场”之称的黑龙江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友谊农场。这里有160万亩耕地,是中国农机现代化的最早发源地。今年,该场玉米正值播种季节,却遭遇百年不遇的干旱。旱到啥程度?农场分管农业的副场长田旭江告诉记者:“每年收获的玉米入库水分要求是13.8%,而4月中旬的播种期,当地土壤表层的水分只有12%。如果按照正常节气播种,根本不是种庄稼,而纯粹是埋粮食。等到下旬,来了一场好雨,尽管雨下得很大,但农场土地都实行了深松,通透性非常好,第二天大马力机械就能下地了。于是农场所有大马力机械齐上阵,仅用了5天,110万亩玉米就全播种完了。要在过去,这事想都不敢想。如果没有农场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可以肯定地说,玉米播种就是干到5月中旬也播不完,而且玉米还会受灾减产,现在可好了,有了大农机,我只需5天时间,就能还你一季的丰收。”

  今年1月中旬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连续出现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大部分地区降水量、降水日数和气温值突破历史极值,对湖北、安徽大部、江苏中南部、浙江中北部的冬小麦作物根系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而今年部分南方地区的小麦成熟期较以往晚了10天左右。不过,由于大型农业收获机械调配合理,使用到位,在抢收的同时,很多地方也实现了抢种,所以没有因晚收割而影响到小麦后续作物播种,为秋季农作物取得好收成奠定了基础。

  过去种地收获的艰辛,如今被机械化所替代。在青壮年农业劳动力严重短缺的现实情况下,机械化提高了农民种粮的意愿,减少了土地的撂荒。如今,我国的机械化作业服务环节正从产中向产前、产后覆盖,作业领域也从种植业向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和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迅速扩展。

  农机化技术挖掘增产潜力

  在山东省茌平县信发办事处孙庄村,村民孙玉印告诉记者:“我有两块一样大小的地,都是1.8亩。一块在统一深松的田块里,另一块在别处,没有深松。今年,小麦收获下来一称,一样的种子,一样的肥料,一样的用药与管理,没深松的小麦产量整整比深松的一亩差了100斤,深松的增产效果还真像农技推广人员说的那样。而且我那深松的小麦地还少浇了一遍水,你想想,这每亩又省了30块钱。算下来,深松的要比不深松的多收入130多元呢。今年秋后,不管国家是不是补贴作业费,我自己都要将其他几块地都深松一遍。”

  由于近30年来我国农业耕作主要在浅表土层,使土壤紧实程度增大,地下十几公分处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不仅影响了植物根系发育,而且还限制了植物地面部分正常生长和光合作用。犁底层使土壤上下不通透,雨天积水下不去,旱时作物根系又扎不下去,土地极易形成洪涝灾害。随着近几年大型拖拉机饱有量增加,为各地深松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支持。去年秋季,华北、黄淮海地区对土地深松进行了作业补贴。由于机械深松耕得深、频率低,不会改变土壤结构,但彻底打破了犁底层,使土壤疏松,从而提高了土壤的空气含量。去年深松作业的增产效果在今年小麦收获后已得到验证。在种子、施肥、打药等各方面管理一致的情况下,深松土地比没有深松的土地增产10%左右,有的省份还可在小麦生长期减少一次浇水。东北地区深松地每亩玉米增产可达200斤,深松的经济效果非常明显。

  小麦主产区的“一喷三防”是确保夏粮增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4月下旬,记者在北京顺义区看到高岭农机合作社的大型植保机械正在麦田里实施“一喷三防”作业,植保机械一个来回,40米幅宽的麦田就喷完了。机手老张告诉记者,统防统治不仅减少了农药喷洒量、节约了费用、增加了产量,还能防止害虫跟咱们打“游击”呢。

  多个省(市)今年加大了机插秧和秸秆还田的推广力度。如河南规定不加装秸秆粉碎和打捆装置的收割机不允许下田,确保全量秸秆还田或回收,既培肥了地力又保护了环境。江苏溧阳市芳伢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汤芳伢说:“我们坚持了十多年的秸秆还田,秸秆还田不仅优化了农田生态环境,而且直接改良土壤增加了有机质含量,一般亩增产都在10%以上。”该市银联农机合作社的刘银美也说道:“工厂化育秧育出的苗既齐又壮,机插秧又可以保证质量和密度,一般每亩稻田可增产50公斤。”

  现在,依靠增加地、水、肥等生产要素投入来增加粮食产量的空间越来越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确是挖掘我国粮食增产潜力的一个现实选择。

  保姆式农机服务助推科学种田

  “三夏”大忙,山东章丘市辛寨镇柳塘口村的外出打工者却可以安心在企业工作了,这得益于该村的农户与辛寨农机合作社签订的“农机托管”协议。年初,章丘市辛寨农机合作社与辛寨镇柳塘口村等4个行政村的村民签订了“农机托管”协议,开展农机托管服务,服务对象包括1962户的1万亩地。辛寨农机合作社社长纪经长说:“我们团购种子,统一农机整地、播种、植保、收获,乡里要推广什么新技术,培训我们几个就行,保证实施到田!”

  6月3日,在江苏溧阳市,包了100多亩地的农民余传高穿着皮鞋站在田埂上,望着高速插秧机插出的整齐的秧苗,他高兴地说:“还是机器不偷懒,今年基本苗有保障了,今年肯定增产”。原来,他前几年采用雇人手工插秧方式种植的水稻产量,总比银联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差上100多斤,今年他以每亩210元的价格,请合作社给他提供机械化育秧、插秧、植保、收获、施肥、收获保姆式服务。合作社理事长刘银美承诺他:“我给你种一年,如果这一年产量还上不去,算我白种,不收你的作业费。”刘银美率领的农机合作社正是通过这种“保姆式”的服务,将现代的生产方式传授给了农民。据统计,三夏期间,溧阳市70%的粮食生产作业任务靠农机合作社完成。

  科技入社就意味着科技到田。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深入发展,推动先进农业技术标准化、集成化、规模化推广应用,使之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由合作社以全程“保姆式”服务来代耕代种,看似只是一种服务关系,但服务的背后,是合作社来引领农民将先进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这对加速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与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有利于形成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实现现代化的大农业生产。

  很难想象,没有农机,怎么种田。农民对农机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粮食丰产丰收对农机的依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明显。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近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77亿千瓦。农业生产薄弱环节的机械化率突破速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水稻机械化种植和收获水平分别由2003年的6%、23.4%增加到2011年的26%、67.5%;玉米机收水平由2003年的1.9%增加到2011年的34%。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03年的32.5%提高到2011年的54.8%,今年有望达到56%以上。在确保粮食安全、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机械化肩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

 

 
(文/钟欣 王东生)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1207/03/706.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