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外资讯 » 欧盟 » 正文

烟台自来水实施新国标 出厂500公里内达直饮标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7-04    来源:水母网    浏览次数:990    评论:0
导读

7月1日起,《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在全国强制执行,和1985年的旧版国标相比,新国标的指标由35项提高到106项,与世界上最严的欧盟水质标准基本持平。

    水母网7月4日讯  (YMG记者熊昌华)7月1日起,《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在全国强制执行,和1985年的旧版国标相比,新国标的指标由35项提高到106项,与世界上最严的欧盟水质标准基本持平。

    昨日,记者走进烟台市自来水公司宫家岛水厂,厂长郑志国称,宫家岛水厂的自来水早在2008年就已经达到现行标准。这是否意味着,咱们家的自来水可以像欧盟国家那样直饮了呢?

    106项新国标,烟台水厂咋实现?

    2007年,烟台投资近5000万元将宫家岛水厂10万立方供水系统进行扩建。目前,烟台约70%的用户、40余万居民在饮用宫家岛水厂的自来水。

    "2008年实现了实时在线监控。"厂长郑志国介绍说,继2007年扩建之后,厂里投资400余万完善水厂监控体系,原水的消毒、沉淀、过滤、加压、输送等5个关口都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其中对各阶段的水质进行仪器检测,仪器的测试结果实时传输到水厂总控室和市水质监控中心。

    "加氯预处理用于第一步消毒。"郑志国说,加氯是常规必做的消毒处理,如果是7、8月份,因水源流动小、藻类多、有异味,还必须加上活性炭,根据活性炭投加器自动检测的量投放活性炭,一般是1升/5毫克的比例。

    "加入混凝剂反应后进行沉淀。"混凝剂极强的吸附能力将水中的杂质逐渐吸收,物理反应形成胶状颗粒,之后进入108米的沉淀池。从南往北经过沉降之后,水逐渐变得清澈。"郑志国说。

    "V型过滤池过滤杂质,降低水浊度。"郑志国说,V型池能够起到缓冲,避免水流将杂质冲往四个角落而导致过滤不均,同时,V型池底部都有滤孔,用以吸附和过滤微小型杂质,郑志国说,经过这些步骤,水质清亮。但还有最后一次在清水池进行加氯消毒,之后未出厂的水可以直接饮用。

    水源好不好,四条余条锦鲤"说了算"

    宫家岛水厂原水处理池内有两个长1.2米、宽半米、高1米的浴缸,40余条锦鲤在其中游来游去,旁边还有一个鱼塘,养着数百条锦鲤。

    "锦鲤是水源的一面镜子。"副厂长高喜峰称,400余条锦鲤担当监测水源的重任,水源一旦有问题,锦鲤会有各种异常举动,而"确诊"水源是什么问题则通过取水样进行化验。

    "原水流进水厂之前,首先经过锦鲤监测其水质。"高喜峰说,锦鲤适应性较强,适合用来做水质监测,原水进行预处理前经过锦鲤池,工作人员通过观察锦鲤的动态,可掌握水质是否出现问题。

    "锦鲤出现任何异常情况,都逃不过监控设备的法眼。"在锦鲤池东南方向屋顶,监控器将锦鲤活动尽收眼底。高喜峰告诉记者,工作人员24小时在视频监控室,查看水厂所有角落情况,出现异常立刻通报。

    "用锦鲤监测水源既经济实惠且效果明显。锦鲤全身以黄色为主,色调明显,丁点异常举动一看便知。"高喜峰说。

    除了锦鲤之外,水厂还在门楼水库前设立动态监测室,如果鱼群出现异常立即抽水样,确定水源稳定性和主要成分。通过这两个措施,一旦发现水源有问题,立刻将原水出厂阀门关掉。

    不建议市民直接饮用水龙头的水

    "出厂的水经过高压泵送入市政网管,再流入居民家中的水龙头。"整个过程中主管道累计500多公里。同时,水质监测中心处长王军认为,不建议市民直接饮用水龙头的水,因为部分市政网管比较陈旧,管道里面难免会有微量铁锈或水中钙镁离子沉淀物,水压不正常时,容易被冲起,从而导致未出厂水和水龙头水质差别。

    不过,王军说,他们在市区进行50个抽样点检测,每天轮流采样,此外,还在烟台山医院等多个地方设立大型监测点,24小时不间断在线监测。"这是整个监测体系中最后一道。"王军说,这些措施主要检测水的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游离余氟、浑浊度、色度、臭和味等,并且使用培养箱以培养取样水中的细菌,便于进一步分析水质存在问题和找出解决办法。

    有关专家认为,供水系统包括水源地、水厂处理及输送过程,最后才到达水龙头,只有每一个环节都控制好之后,才能保证最终饮水安全。考虑到管道输送和二次供水(水经过水池,经过泵抽到高位水箱,再供到各家各户),出厂水达标不等于用户家里水龙头的水达标。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1207/04/47950.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