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国首都柏林以及东部三个地区1万多名小学生和托儿所的幼儿在学校疑似因吃了中国进口的冷冻草莓而发生食物中毒。
以后不再从中国进口草莓
德国当局随后已将此情况通报欧盟其他伙伴国,并从10月2日起回收了所有中国冷冻草莓。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部当地时间8日公布最新消息称,罗勃特·科赫研究院已在一包嫌疑草莓中找到了可引起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诺如病毒。因此,一些当地媒体就将此事归咎于从中国进口的冷冻草莓。上述消息公布后,德国媒体和社会各界反应激烈。德国《图片报》写道:“再也不要来自中国的带病毒草莓了!”进购了这批草莓的德国东部大批发商易北霜冻公司(Elbefrost)向《图片报》证实说:“我们确实将这批中国水果再卖给了其它公司。”该公司表示,以后不会再从中国进口草莓。
出口企业检疫未发现病毒
国家质检总局对此高度重视,立即要求检验检疫机构对相关生产企业进行调查。经调查,涉及的冷冻草莓来自山东一家食品出口企业,其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符合食品安全卫生标准。货物出口前,检验检疫机构对该批货物实施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合格后放行。10月9日,检验检疫机构已封存该企业的所有库存产品,并取样送实验室进行病毒检测,未发现病毒。此外,今年该企业还向其他8个国家出口冷冻草莓,均未发生类似问题。
目前,质检总局已将有关初步调查情况向欧盟和德方通报,并表示冷冻草莓食物供应链长,涉及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分销配送、食物配餐等诸多环节,希望德方逐一进行风险排查,以明确污染环节。中方愿与欧盟和德方加强信息沟通与合作,继续开展进一步调查。与此同时,质检总局发出警示通报,要求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加强对出口冷冻草莓生产企业的监管。
就此问题,《中国企业报·中国食品报道》记者专门采访了天津科技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赵江教授,赵江告诉记者,即便是病原体真的来自草莓,也不能断定它和原产地有关系。因为目前检出被病毒污染的草莓仅仅是其中一个批次,而其他批次的进口草莓并未发现这种情况,这说明污染可能不是来自种植地,而是发生于供餐企业的加工过程中。同时,草莓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数太多了,在运输过程中冷冻集装箱的温度控制不够严格,运抵后储存环境是否严格控制或者食用前的加热是否彻底等等,都会有受到污染的可能性。这里需要一提的是,在德国媒体报道中,有一句:致病病菌耐严寒但不耐高温,只需加热就能将病菌杀死。换句话说,相关的食堂在食品加工时并没有按照规定将草莓加热,这和草莓以及草莓原产地本身并没有关系。
污染或出现在储藏加工环节
业内人士刘伟告诉记者,对于动植物的出入境检测检疫,各个国家都有着详细的规定,而欧盟对此则更加严格。让一批带有病毒的进口水果进入海关并登陆当地市场,从理论上讲是不大可能的。同时,由于食品尤其是水果中病毒等微生物指标同农药残留等化学检测指标不同,在储存、运输及加工环节中极容易受到污染,更重要的是微生物指标不能复测,因此,一旦出现类似问题,事后的调查的关键是每一个批次产品检测过程中的留样。由于食品的特殊性,如果想彻底查清楚此次恶性事件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污染,必须在各个环节采样进行检测,例如冷库、冷藏车的储藏条件,厨房和餐厅的存放、加工条件等等。而从9月20日首次发现被感染患者,到10月5日相关部门才宣布查封出现问题的饮食供应公司Sodexo的所有产品,在这么长的时间周期中,有太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导致调查的难度大大增加。因此,在没有将事情调查清楚之前,就将过错推卸到中国企业这边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德国微生物学家、哈勒生物安全研究所所长亚历山大·克库勒也公开表示,以前在当地最高级餐厅、豪华游轮等备餐用料考究的厨房也曾发生过诺如病毒暴发事件。诺如病毒能在被污染食品中长时间生存,而且很少数量就能引发感染。绝对保证新鲜食品没有诺如病毒并不现实,波兰或德国种植的草莓也可能被污染。
还“中国制造”一个清白
众所周知,欧盟是全世界最早开展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盟为统一并协调内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先后制定20多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形成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欧盟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要求所有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都必须建立可追溯体系,并将该项规定纳入到法律框架下,强制执行。欧盟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对各个环节涉及的每个单位和个人都规定了具体的责任,从而保证“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质量安全。我们相信,在如此严格的安全追溯体系下,一定会还“中国制造”一个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