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外资讯 » 美国 » 正文

德国茶叶市场发展现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2-16    来源:商务部网站    浏览次数:682    评论:0
导读

德国茶叶(红茶和绿茶)人均消费量达26升/年,在欧盟居前列。但德国本土并不生产茶叶,全部依赖进口,其中约50%再出口至欧盟及美国等地区。目前,茶叶占德国热饮市场的份额仅为8.3%,仍无法撼动咖啡的主导地位(48.7%)。

  德国茶叶(红茶和绿茶)人均消费量达26升/年,在欧盟居前列。但德国本土并不生产茶叶,全部依赖进口,其中约50%再出口至欧盟及美国等地区。目前,茶叶占德国热饮市场的份额仅为8.3%,仍无法撼动咖啡的主导地位(48.7%)。近年来,中国输德茶叶规模不断上升,约占德国茶叶进口总量的30%。了解德国茶叶市场发展现状,对我国进一步开拓德国及欧盟茶叶市场有一定参考意义。我室结合德国茶叶协会(DeutscherTeeverband)公布的最新年度报告,对德国茶叶市场发展近况进行调研,供参考。

  一、德国茶叶市场近况

  (一)德国茶叶进出口情况

  1.德国茶叶进出口量及消费量呈缓慢增长态势。近年来,德国茶叶年均进口量为5万吨左右,仅占全球总产量的1.2%。国内存量和再出口量各占50%,市场增速较为缓慢。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德国茶叶贸易额明显下降,进口量较上年锐减14.5%,至4.42万吨。2010及2011年贸易额明显回升,进口量同比分别增加14.8%和5.7%,出口量增加2.2%和4.8%。德国国内茶叶消费量相对稳定,年均1.8万吨左右,呈缓慢增长态势。(见表1)

  2.中国稳居德国茶叶第一供应国。德国茶叶进口总量的60%以上来自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及斯里兰卡等四国。中国输德茶叶量逐年上升,2011年比重逼近30%,稳居德国茶叶第一来源国。(见表2)

  3.茶贸大国地位日益突出,出口市场以欧美为主。汉堡是德国乃至欧盟茶叶贸易最重要的中转站,德国茶叶交易量的70%以上经由汉堡港。近年来,德国已发展成为欧盟最重要的茶叶贸易国,其进口茶叶的50%左右经过再加工后输往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德国茶叶出口量同比增长4.8%,至27195.7吨。其中输往欧盟其它26国的份额高达59.5%,美国紧随其后,为24%。

  (二)德国茶叶市场消费特点

  1.红茶占绝对主导地位。受西方传统茶文化影响,德国乃至欧洲消费者始终偏好色泽较深、接近咖啡色的红茶。德国人均茶叶消费量为26升/年,红茶占比接近80%,绿茶则始终处于附属地位。

  2.偏好袋装茶。德国消费者对茶叶的卫生标准要求很高,不喜我国传统的散装茶叶,偏好包装精美、便于冲泡的袋装茶。这也是我国散装绿茶难以打开欧洲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

  3.销售渠道以零售为主、专卖为辅。2011年德国国内茶叶销量为18490吨,销售渠道较为丰富,以零售为主、专卖为辅。(见表3)

  二、中德茶叶贸易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一)发展近况

  1.我国输德茶叶量逐年上升,稳居第一供应国。2010年中国输德茶叶量为11838.6吨,2011年猛增26%,至14900.2吨,占我输欧盟茶叶总量的41.5%,稳居德国茶叶第一进口国。

  2.出口产品格局相对稳定,绿茶占主导地位。近年来,我国对德出口茶叶始终以绿茶为主。2011年,中国输德绿茶、红茶占对德茶叶出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为74.4%和25.6%。

  (二)面临的挑战

  1.输德茶叶占我国茶叶出口总量比重保持较低水平。近年来我国茶叶出口总量维持在30万吨以上,2011年达32万余吨,居全球第二位。2009-2011年,我国输德茶叶量稳步增长,但仅占我出口总量的3%、4%和5%。

  2.绿茶一枝独秀,红茶市场难以打开。尽管中国茶叶品种繁多,是全球唯一能够量产各类茶叶的出口大国,但德国茶叶市场一直以红茶为主,我国面临着印度、斯里兰卡等红茶主产国的强力竞争,对德红茶出口长期以来徘徊不前,绿茶出口一枝独秀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

  3.欧盟标准愈来愈高,农残超标问题亟待解决。农残超标是欧洲消费者对中国茶叶的普遍认知,欧委会于2011年10月起正式实施针对进口农产品的新法规,尤其加强了对来自中国茶叶农药残留量的检查力度:一是限定了中国茶叶允许抵达的欧洲特定空港及海港;二是规定中国茶叶须在到港海关接受官方实验室的严格检查,由此前的随机抽查改为强制检查,比例为10%,检查费用由企业自己承担;三是公布检查不达标的茶叶,海关有权就地销毁。

  (信息来源:中国驻汉堡总领馆经商室)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1302/16/31714.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