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外资讯 » 美国 » 正文

稻米大豆内外价倒挂 托市收购成“双刃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2-2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次数:995    评论:0
导读

中国每年稻谷的总产量在2亿吨左右,稻米近段时间的大量进口并不是因为国内产量减少,供给不足。恰恰相反,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报告,2012年中国稻谷的产量创下近年新高。

    第三方研究机构中华粮网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大米进口量折算成稻谷后约65亿斤,同比增47亿斤,增幅261%.

    中国每年稻谷的总产量在2亿吨左右,稻米近段时间的大量进口并不是因为国内产量减少,供给不足。恰恰相反,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报告,2012年中国稻谷的产量创下近年新高。

    稻谷产量创新高为何进口反而剧增?业内人士认为,这缘于粮食托市收购价大幅提高,使粮食国内价格高过国际市场,加工企业缓解成本压力转而大量进口稻米等农产品。

    2008年至今,有关部门连续提高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早籼稻和粳稻是国内稻谷的两大主要品种,早籼稻主要产于南方,粳稻主产区则在东北,2008年~2013年,早籼稻的最低收购价格从0.77元/斤一路攀升至1.32元/斤;粳稻在同期的最低收购价格也从0.82元/斤升至1.5元/斤。早籼稻2013年的最低收购价比2008年提升71.4%,粳稻2013年最低收购价比2008年增加82.9%.

    中国稻谷价格在过去6年的表现连成了一条标准的上升曲线,稻谷价格的大幅提升保护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稻谷产量连年增加,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但对于以稻谷为主的加工企业而言,却高兴不起来。

    中华粮网监测数据显示,2月20日,湖南长沙的标一级早籼米批发价为每吨3800元,同期越南胡志明市破碎率10%大米FOB报价为395美元/吨,约合人民币2466元/吨,越南大米与我国早籼米基本相当,从价格上来看,比湖南长沙每吨低1300元左右。美国农业部的研究报告指出,越南大米现在的价格创下2010年以来的最低价格,即便运到中国加上关税,竞争力仍然占优。

    作为国内主要的大米加工企业,中国粮油控股(00606.HK)也抵挡不住境外低价大米的诱惑。该公司公开表示:"2012年上半年,国内外大米价差进一步扩大,出口业务的销量按年减少28.9%至8.6万公吨。本公司顺应市场走势,发挥长期从事国际贸易的优势和经验,加大从巴基斯坦及越南等主要大米出口国的进口,以较具竞争力的成本进口了部分优质大米,舒缓了原料价格上涨的压力。"抓住了进口大米机会的中国粮油控股虽然在大米出口市场上失意,但是在国内市场上,去年上半年销量和收入分别大增67.0%和52.0%.

    国内另一家主要的大米加工企业北大荒(600598.SH)就没有中国粮油控股那么幸运,在之前发布的业绩预测中,北大荒预计2012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60%左右,原因之一是:"原粮收购价、原料煤和木桨等生产原料全面上涨,而产品市场价格涨幅较小,导致工贸企业营业利润大幅下降。"

    美国农业部今年2月发布的研究报告称,2013作物年度,中国稻米的进口量预计达到220万吨,稻米的出口量减少20万吨,仅为30万吨,因为中国市场稻米价格高企,高于国际市场,让出口承受很大压力。

    国内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持续提高使中国稻米在国际市场失去竞争力,在大豆市场也同样存在。2008年,国家对东北大豆进行临时收储,保障大豆种植户的收益,当时的临时收储大豆价格为每斤1.85元,此后连年提高,2012年涨至每斤2.3元,涨幅达到24.3%.同期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则经历了大涨大跌,从历史最高位一路下行,价格几乎腰斩,而国内大豆市场由于有临时收储价格支撑,出现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的情况。

    中华油脂网监测数据显示,2月19日,美国美湾3月交货的美国2号黄大豆FOB价格为573.3美元/吨,合人民币3602元/吨;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4607元/吨,同期哈尔滨大豆价格为每吨4640元,高于进口大豆,另外,由于国外大豆含油率比国产大豆高,收益更是高于国产大豆。以广州地区为例,进口大豆4600元/吨,加工完后,油厂理论盈利水平约40元/吨;而哈尔滨地区国产大豆4640元/吨,加工完后,油厂理论盈利水平为亏损86元/吨。

    业内人士建议,在保护农民的同时,统筹兼顾粮食加工企业的利益,是现行托市收购制度需要完善的地方。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1302/22/31691.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