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外资讯 » 美国 » 正文

中国大米含镉标准与欧盟相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5-22    来源:今日早报    浏览次数:153    评论:0
导读

联合国食品准则委员会的规定是每千克大米镉含量不超过0.4毫克。由于没有证据表明食物中的镉会在美国引起健康问题,美国并没有制定相关标准。欧盟规定每千克大米镉含量不能超过0.2毫克,并希望进一步将标准提高至0.1毫克,中国的相关标准也是0.2毫克。

  记者专访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所专家

  中国大米含镉标准与欧盟相同

  湖南3家涉事米厂被责令停业整顿

  “镉大米”问题近日在国内引起高度关注。记者就此采访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所专家鲁弗斯·钱尼,这位曾多次造访中国并与中国科学家讨论过重金属污染问题的专家,就镉对健康的危害、水稻含镉的标准以及相关治理措施等问题进行逐一解答。

  问:人体过量摄入镉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答:镉在肾中一旦累积到一定量,就可能损害泌尿系统。主要表现为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为主的肾损害,这并不致命,但可能会略微影响预期寿命。镉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前提都是几十年长期、较大量地吸收,因此预防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就可以保护受镉污染影响的人群。

  问:镉污染会引起日本在二十世纪曾发生的“痛痛病”公害事件吗?

  答:针对大家广泛关注的因关节和脊椎极度疼痛而得名的“痛痛病”,现在还不必过于担心。“痛痛病”是最早出现在日本的一种骨骼软化病,只有罹患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多年的病人才会出现“痛痛病”,而且比例较小。在日本,长期大量摄入镉的人中平均每10万有300人出现这一病症。如果大米含镉问题得到较好的管理,就不会有人因摄入镉而患上“痛痛病”。

  问:“镉大米”对哪类人群的危害更大?

  答:相比讲究饮食平衡的城市居民,生活在水稻种植地的农民在这方面的健康风险更大。因为,农民的主食通常是自家种植的大米,因此吸收的镉更多,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患上与镉相关疾病的,往往是生活在水稻产地的农民。

  为此,农民应了解当地土壤中的镉浓度,从而采取一些特别措施,减少大米镉含量,保护自身健康,当地政府也应尽快采取相关治理措施。

  问:危害人体健康的镉主要来自哪里?

  答:通常情况下,人体中的镉有两大来源:一是大米;二是烟草。相关研究显示,每一支香烟都含1微克到2微克的镉,其中约10%会被人体吸收。由种植在镉污染土壤的烟草所制香烟对人体危害更大。大米中的镉也主要来自土壤,主要是水稻在种植过程中吸收了土壤中的镉。此外,谷物加工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镉污染,但欧美国家尚未出现过此类情况。

  问:全世界是否对大米中镉含量有统一标准?

  答:联合国食品准则委员会的规定是每千克大米镉含量不超过0.4毫克。由于没有证据表明食物中的镉会在美国引起健康问题,美国并没有制定相关标准。欧盟规定每千克大米镉含量不能超过0.2毫克,并希望进一步将标准提高至0.1毫克,中国的相关标准也是0.2毫克。

  问:如何治理“镉大米”污染?

  答:要解决中国的镉污染问题非常复杂。目前第一个要做的就是相关行业停止重金属镉的排放,保证土壤不再受镉的进一步污染。比如,中国是全世界绝大部分镍镉电池的生产地,但相关工厂却缺乏控制污染的措施。工业废气和废水中的镉最终都进入了土壤,导致一些水稻产地受到广泛的镉污染,建议中国政府加强相关的管理和执法力度。

  此外,在大米种植过程中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降低污染的程度。这包括:加入石灰等物质提高土壤的酸碱度;种植某些特殊类型的水稻,它们吸收镉与砷的能力较低,过去10多年中国研究人员已发现了一些这样的水稻;利用生物修复法,种植吸收镉能力强的水稻以及类似的植物来清除土壤中的镉,这些水稻收割后可用于发电等。采取上述措施之前,需要弄清楚中国哪些地区的土壤受镉污染,这样才能进行测试并看是否需要采取特别管理或治理措施。 据新华社

  【专家声音】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最严重的“镉大米”,都可以出口

  他建议,应经常变换不同品牌、不同产地的米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昨天就“镉大米”的危害等等问题,接受了央视记者的采访——

  镉中毒它是慢性的,潜伏期最短是2到8年,一般是15到20年。但是就这一次检测出来的指标可以看到,最高的是0.4毫克每千克,和大米镉限量的国际标准持平——我们国家大米镉的标准是0.2毫克每千克。我们是高于国际标准的。这些米,最严重的米都可以出口,但是不能内销。因此从风险评估的角度来讲,目前公众是不必过于惊慌的,城市居民只要保持这个身体营养状态良好,戒烟、远离二手烟,注意食物多样化,经常变换不同品牌、不同产地的米和米制品,什么都吃一点,什么都少吃一点,身体是可以从容面对可能的镉暴露的风险的。我看到的土地的情况严峻,但我们人群的这个承受力,健康状态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很多,也就是说目前为止没有发生这种群体性的这样的重金属中毒的食品安全事件。 据央视

  【多方回应】

  湖南攸县“镉大米”抽检结果公布:

  原材料稻谷均收自当地农户

  自湖南攸县3家大米厂生产的大米在广州被查出镉超标后,攸县官方21日上午首度作出正式回应。攸县通报了不合格大米的镉含量范围,披露原材料稻谷主要收自当地农户,主要销往广州和攸县本地。

  通报说,根据广州方面的抽检结果,攸县大同桥镇大板米业三个批次抽检不合格,镉含量分别为0.37mg/kg(库存2650公斤)、0.45mg/kg(库存150公斤)、0.51mg/kg(库存2100公斤);攸县高和夏生大米厂一个批次抽检不合格,镉含量为0.36mg/kg(库存500公斤);攸县石羊塘田星大米厂一个批次不合格,镉含量为0.31mg/kg(库存200公斤)。这3个厂家的原材料稻谷主要从攸县大同桥镇、上云桥镇、菜花坪镇、石羊塘镇、桃水镇等当地农户家收购,主要销往广州和攸县。

  通报说,在当地生产的大米被广州检出镉超标后,攸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展开了调查。要求涉事米厂在规定时间内将问题大米召回和下柜,并责令停业整顿。同时,攸县质监局已对3家问题企业成品库的大米进行监督抽查,并已送至省级法定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全面分析产品的质量状况。

  攸县方面表示,据初步调查,3家涉事米厂均手续齐全,符合生产要求,3家企业周围10公里内没有重金属企业。质监、工商、粮食等职能部门也做到了严格执法和履行职能。

  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公布了2013年第一季度抽检结果。在此次抽检中,有8批次大米及米制品镉超标,涉及湖南攸县3个米厂5个批次的大米,湖南衡东县1个米厂的1批次大米,以及广东东莞市2个批次的米粉。 据新华社

  广东再查9批次“镉大米”

  5批次来自湖南

  昨天下午,广东顺德市监局通报了顺德市场大米检测结果,9批次大米镉超标。其中6批次是在杂货铺或百货店销售的湖南大米,3批次是在加工厂内发现的来自江西、广东乐昌的原料。目前,顺德已立案8宗,要求企业召回问题大米3513公斤,扣押毒大米20公斤。

  针对近日广州市场出现的湖南大米镉含量超标一事,顺德市监局在流通环节专门抽检了湖南产地的大米。在抽检的27个杂货铺、食品店、购物中心中,共有6家店里的大米镉超标。这些店分别是乐从1间、勒流1间、杏坛3间、北滘1间。这6家店里的镉超标大米都是湖南大米,而在顺德主要由杂货铺或百货店销售。另外,在生产环节,顺德市监局也查出了一批原料来自江西、广东乐昌,而加工在顺德的镉超标大米。截至目前,顺德全区市监系统共立案8宗,要求企业召回不合格大米3513公斤,扣押不合格大米20公斤。

  广东顺德市监局通报,来自湖南的不合格大米有5批次,品牌分别是马坝油粘米、七里香马坝油粘软米、仙桃香米、万福马坝银粘米、万福小农粘米,来自江西的不合格大米有2批次,品牌分别是天香粘米和“御福园”缘缘丰米,来自广东乐昌的毒大米品牌是籼米。 据南方日报

  【延伸阅读】

  香港限制大米出境

  携带超15公斤大米或坐牢1年

  日前,广州查出镉超标44.4%的大米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有声音指出继赴港抢购奶粉后,或将引发新一轮赴港抢购大米浪潮。然而,香港法例规定,大米作为香港的法定储备商品,携带超过15公斤的大米过境将有可能面临一场牢狱之灾。

  记者注意到,近日来香港的数家超市由于竞争接连推出了降价打折大米的情况,而恰逢内地曝光了镉大米的情况,网络上便有了一些赴港购大米传言,然而记者在香港的数家连锁超市探访,均未发现抢大米的情况。

  香港某家连锁超市的工作人员表示抢大米的情况不大可能发生:“米基本是每个家庭的主食,大量地携带食米过境不现实,就算法律允许成本也太高了,多人口的家庭可能几天内就吃完了。”该工作人员还表示内地出现问题大米的情况并不是普遍现象,而且内地本身出产大米的地区也较多,只要做好质量把关就能解决问题。

  根据香港法例第296A章《储备商品(进出口及储备存货管制)规例》,食米是香港唯一的一种储备商品,而在《储备商品条例》的规定中还表示,除非获得工业贸易署署长亲自签发的出口许可证,否则任何人不得将过量大米运送出口。

  《储备商品条例》相关规定显示,无论是去壳或未去壳、已碾磨或未碾磨的食用大米都属于法定储备商品的范围。据了解任何人的个人行李内无论是供本人使用或作为礼物从香港出口或者进口至香港的储备商品,只要重量超过15公斤就需要工业贸易署的许可证。根据《储备商品条例》,一旦携带超过15公斤的大米过境被查出即属犯罪,一经定罪,最高可被处罚款5万港元及监禁1年。 据扬子晚报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1305/22/31480.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