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薇
转基因一直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热门话题。今年以来,有关转基因的争论进一步升级:以经济学家郎咸平为首的"反转派"和科普专家方舟子为首的"挺转派"之间进行微博论战;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微博上公开质疑转基因,并前往美国进行转基因调查;12月,在首届转基因嘉年华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等多位专家现场回应公众对转基因的质疑。那么,转基因发展的出路在哪里?近期,多位专家表示,要破解转基因困惑,加快立法和加强科普宣传是根本解决之道。
现实状况
近60个国家离不开转基因
2012年的相关数据表明,全球有28个国家正式批准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物,还有将近30个国家允许将进口转基因作物作为食品、饲料加工。对此,有专家认为,这意味着近60个国家离不开转基因。而这些国家的人口占了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三。
转基因技术发展最早的是美国,第一个转基因食品1996年实现消费。目前,我国大部分人吃过转基因食品,比如用转基因大豆榨成的豆油就是转基因食品。
有专家认为,我国发展转基因已到了十分关键的阶段。对于近期61名院士联名上书呼吁推进转基因产业化,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农业部农作物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黄大昉指出:"从我国粮食安全和科技竞争力角度出发,再不发展转基因,可能就错过时机了。例如,如果当年我国不发展自己的转基因抗虫棉,那么我国棉花市场60%的利润就要交给外国公司。大豆作物就是这么被控制的。"
主要问题
科普宣传不足成软肋
"科普宣传不足是我国公众对转基因疑虑和担心的主要原因。"农业部相关负责人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表示。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在12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时介绍,转基因作物在世界上大规模种植已有17年,迄今为止没有发生一起科学证明有安全问题的案例。人们对转基因有疑虑和担心,主要是转基因在我国发展时间比较短,对转基因技术不了解,科普宣传不够。下一步,将与有关部门一同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将加快研究、推进应用、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转基因研究与应用。
一位网友称,在某地超市里随机访问购买转基因食用油的消费者发现,相当一部分人更关注的是价格,而不是标签上是否标注"转基因",甚至没听说过转基因,自然也不会参与转基因之争。而这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与转基因利益最密切相关的,恰好是根本不知情或根本不了解的群体,他们只能被动接受。
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表示,目前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还没有定论,但是消费者应该有知情权,含有或者不含有都应进行标注。标注要全面,包括成分、比例、可能的危害、适用人群等。另有专家表示,要明确标注方法,多数产品虽然进行了标注,但藏在很隐蔽的位置,且字体非常小。要规定如果不进行标注或标识不符合规定,会面临高额处罚。对于行政机关的不作为行为,要追究责任。
解决之道
重拾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
有专家认为,基于目前的状况,已被搁置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法》立法工作应尽快提上日程。转基因生物不光涉及农业,还有林业和微生物等,都应纳入同一法律管理。
在12月3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中心召开的转基因技术法律规制论坛上,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认为,转基因生物安全不仅是食品安全和产品安全问题,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要用法律规制转基因技术。应尽快推进《转基因生物安全法》立法工作,对转基因技术实施风险防控。
王灿发提出,风险预防是环境法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也称谨慎原则,就是对拿不准的问题要非常谨慎。当科学上已提出但是否有害无法确定时,宁可信其有害。专家认为,目前,虽然农业部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条例》,但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涉及国家千秋万代,不能仅用条例解决。
据了解,王灿发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参与《转基因生物安全法》立法工作。他说,这部法律国务院曾立项,并已开始起草,但由于相关部门反对声较高,2005年就被搁置下来了。
有专家指出,如何既保证我国转基因技术研发工作顺利进行,又让公众在选用转基因食品时有基本的科普知识和知情权,是今后包括转基因技术在内的高科技发展所面临的难点。惟有在公开、透明的原则下,在法律的保障下,持之以恒地进行公众科普,加强互动交流,才是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