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葡萄酒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在法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的主流产品快速刺激了中国人的味蕾之后,对于大品牌的审美疲劳也不期而至。再加上爱酒人的猎奇心理,近两年来自保加利亚、南非、智利等国的葡萄酒开始在国人餐桌上流行。它们小众,却口感多元,其背后的葡萄酒文化和历史更是令人唏嘘感慨。
历史角落里的味道
“喝葡萄酒,就是喝太阳。” 这是世界葡萄酒的诞生地色雷斯地区的一句谚语,也是保加利亚前总统彼得·斯托扬诺夫的一句口头禅。因为从小就痴迷葡萄酒,从政坛退出后,他做了一款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酒。
近期到访中国时,斯托扬诺夫坦言,这款总统酒的主要目标市场是中国。
就在去年,一些在中国较为小众的葡萄酒原产国,如葡萄牙、南非、保加利亚等,在中国的消费量增长率高达70%到80%。就这样,在整个葡萄酒市场增速明显放缓的时期,小众葡萄酒却意外地火起来了。
一直以来,中国人的口味和兴趣是在几大主流产区。波尔多、布艮地被认为有着超凡脱俗的气质,因为的确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大多产自法国;那些喜好甜味的中国人则对德国葡萄酒情有独钟,因为它有一种令人喜爱的果味以及沁人心脾的酸甜味,酒精度还低;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的葡萄酒也因为出口量之大和独特的酿造工艺,大举占领了中国人的餐桌。
至于其他国家的葡萄酒,只在极为专业的品酒群体中才偶有露面。近年来,在人们对于大品牌产生了审美疲劳,以及爱酒人猎奇心理的驱使下,这些小众酒才被逐步开掘出来。
比如有着300多年葡萄酒酿酒历史的南非。因为没有法国那样深厚的历史,人力成本也相对低,南非酒被认为是性价比很高的品类。更关键的是,南非喜欢单一葡萄酿酒的特点很是符合中国的大众口味,可以融合新旧世界的感觉。其实,南非在葡萄酒世界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是世界上六大有名的葡萄酒产区之一,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智利则有着“葡萄酒之星”的美誉,因为那里独特的气候,再加上欧洲古老的酿酒方法,智利葡萄酒被认为是既有欧洲传统,又不失南美风味,散发着新旧交叠的味道。
喜好葡萄酒的中国人总是对酒文化情有独钟。而小众酒中正藏着许多打通酒历史的密码。
葡萄酒究竟是从何地起源?有一种说法是格鲁吉亚,但更多的人认为是保加利亚。考古、民间传说和文学记载都证明了早在石器时代,其果实可用于酿酒的葡萄树在保加利亚已有生长。史学家们的一个重要佐证是荷马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曾提到了葡萄和葡萄酒,而色雷斯正是希腊神话中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故乡。那是3000年前的色雷斯部落时期,在保加利亚的斯达拉·普兰尼那山的南坡和北坡就出现了专为酿酒而种植的葡萄园。就连法国葡萄酒所有的葡萄植株也是从保加利亚移植过去的。
有意思的是,据资料显示,当时的古希腊人特别是雅典人认为,不论你喝的酒有多高级,喝不掺水的葡萄酒就是野蛮的行为,而且由此会变得性格暴虐疯狂。在他们的眼中,只有酒神狄俄尼索斯才能消受得了不掺水的葡萄酒。而赛西安人及邻邦色雷斯人却偏是逆道而行,他们不论男女,都喝未掺水的葡萄酒,还把葡萄酒浇在衣服上,将这视作备感光荣的习俗。柏拉图就曾对此感到不可理解。然而,在今天的史学家们看来,这些凡夫俗子们的“野蛮”行径恰是宣告人类对野蛮史的告别,种植葡萄对于欧洲人来说是一个里程碑。直至今日,色雷斯人在口渴时第一个想到的还是葡萄酒,因为他们始终相信葡萄酒是上天赐予的琼浆,是最好的饮品。
命运多舛的小众酒
令人唏嘘感慨的是,这些小众酒大多有着多舛的命运,随着本国或本民族跌宕的历史起伏,甚至一度沉溺。这也是小众葡萄酒近两年才回归大众视野的原因之一。
有人戏称智利葡萄酒的盛名是源于它的基因好和风水好。那里地中海式的气候吸引了西班牙传教士于1518年就开始在圣地亚哥周边种植葡萄。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智利葡萄酒冲出南美、走向世界是因为1877年欧洲广受根瘤蚜病毒危害,葡萄酒供应极度缺乏。而智利西侧是太平洋,东侧倚靠安第斯山脉,北临阿塔卡玛沙漠,南面是冰川,基本是与世隔绝;这般坐山面水的“桃花源”式的地形使得根瘤蚜从来没有机会侵犯智利。
然而,从二战开始,由于繁重的苛税和政局不稳,智利的葡萄酒产业开始倒退,大面积的葡萄园被砍。据记载,尽管上世纪80年代之前法国人曾帮助智利的葡萄酒业,国际上对于智利葡萄酒的印象仍然是粗劣、平庸的,而且只能在本土销售。一直到90年代,因为投资者的不断进驻,以及一些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的智利顶尖品牌的好口碑,智利葡萄酒才又重回主流舞台,尤其在英国和日本颇有人缘。
保加利亚的葡萄酒历史也同样充满了动荡、曲折。
虽然起步早,但自从14世纪末保加利亚被奥斯曼人占领后,在长达500年的漫长岁月里,由于信仰伊斯兰教,保加利亚是被禁酒的。直到二战之后,这里才重新开始酿制葡萄酒。复活后的保加利亚葡萄酒出口量仅次于法国居世界第二,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是供应前苏联市场。评论认为这种主要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为目标的葡萄酒产业,口味趋同,全都来自没什么特色的国营酿酒厂,因此也无法酿造出顶级葡萄酒。之后东欧剧变,保加利亚又因为“土地归还”政策,葡萄园块状分割严重,种植面积一度减少,葡萄酒生产和出口都受到严重冲击,产量大幅下降。直到近10年,保加利亚的农业发展开始有了活力,也格外重视外来投资。彼得·斯托扬诺夫说,现在保加利亚的酒庄全都是民营,很多都接受了国外的投资。
要在竞争激烈的葡萄酒世界中重新树立地位,也并非易事。于是,小众酒在文化营销上干脆选择了最直接和纯高端的路子,由政要们出马“吆喝”。不光是保加利亚的前总统彼得·斯托扬诺夫,南非前总统德克勒克、智利前总统弗雷都推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葡萄酒。在他们看来,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葡萄酒市场,总统级佳酿就是对品质最好的证明,无需太多的市场教育。
当然,对于真正爱酒之人,级别并非一切,口中的享受才是王道。小众酒由于产地的特殊,总会弥漫出丰富的味道。比如弗雷佳酿因为来自智利珍稀的老树葡萄,并以特殊的调配工艺将浓烈的红宝石红和紫罗兰良好地结合起来,陈年老酿的风味便被发挥到极致,浓郁的红、黑色浆果中夹杂着淡淡的烟草、雪松、干果、巧克力等的香气。而由梅洛、西拉、小维多三种顶级葡萄混酿而成的斯托扬诺夫佳酿因为通过独特的酿酒工艺,可珍藏10至15年。至于保加利亚酒的味道,葡萄酒界的知名人士周瑾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她曾品尝的某款赤珠霞“口感瘦长,如同轻盈的雪纺纱裙,酸度明显,还有稍纵即逝的辛香料”;而接下来的一款梅乐是“烟熏味道突出,口感粗犷,单宁给口腔带来的收敛感异常强烈,就像是《水浒》中的母大虫,或是河东狮吼的柳月娥”。
而无论是如此这般雍容华丽的格调,还是性价比高的百姓餐酒,小众葡萄酒的黄金时代都已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