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及其他转基因大豆进口国建立以科学为依据、合理透明、统一的转基因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则,保障转基因大豆贸易通畅,是全球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生产和贸易格局维持发展的根本基础。
4月21日,国际大豆种植者联盟(ISGA)举办的“2015生物技术与全球大豆贸易论坛”在京举行,来自美国、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巴拉圭、乌拉圭的大豆种植者和相关大豆协会负责人与国内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了未来5年中国进口大豆增长的趋势以及生物技术审批延迟对全球大豆贸易的影响。
进口大豆或增至9300万吨
我国是转基因大豆第一大进口国,进口量约占转基因大豆国际贸易总量的65%。2014年全年进口大豆达到7140万吨。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分析预测部部长张立伟指出,2015~202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将维持增势,但考虑到国内大豆库存较高、豆油压榨企业亏损严重以及贸易融资性大豆进口企业的推出,增速将逐渐放缓,预计2020年我国转基因大豆进口量将达到9000万~9300万吨。
“植物油、肉蛋奶消费需求持续增加,2014年国内大豆消费需求超过8000万吨。与此同时,国内大豆产量逐年降低,压榨能力不断提升,大豆库存不断增加,上述四大因素将推动进口大豆继续维持增势。”张立伟说。
张立伟表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大豆油压榨企业的集中度也将越来越大。目前国内大豆日加工能力超过1000吨的大豆油压榨企业超过159家,其中日加工能力超过1000吨的有6家。
据介绍,虽然目前国内大豆压榨产能已过剩,由于企业发展愈发追求规模效应,因而未来国内大豆压榨能力将进一步提升。2020年,国内大豆加工能力将达1.5亿~1.6亿吨,日加工能力达51万吨。
ISGA:减少生物技术审批延迟
ISGA同时发布了《生物技术审批延迟对全球大豆生产、供应和需求的影响》白皮书,着重阐述了生物技术审批上的延误所造成贸易中断、创新延迟、生产和消费的高成本现象。
白皮书呼吁中国和其他大豆进口国调整生物技术审批方案,建立国际同步的审批程序,减少延迟,以规避大豆国际贸易中断和生物技术创新延迟导致的大豆生产和消费成本增高。
白皮书认为,通过生物技术创新手段开发的基因改良作物在用于田间种植并进入食物供应链之前必须经过法规审批,为了确保其环境安全性和食用安全性,适当的市场准入延迟是值得的,但如果审批程序过长,超出了科学前提下确保安全性的必要范围,将会致使生物技术不能在市场上彰显作用。
以大豆为例,短期内会使转基因大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收益大打折扣,从长远看,也会对创新的整体进程带来消极影响。转基因大豆生产主要是为畜牧提供饲料,如果生物技术审批延迟导致生产与供给不足,就会引起畜牧业成本上升,或阻碍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安全。
谈及国内公众普遍关注的安全性问题,国际大豆种植者联盟成员代表则普遍表示,经过10多年的转基因大豆种植与消费,其国内没有出现任何环境和食用安全性问题。来自美国堪萨斯州的大豆种植农场主BobHaselwood表示,其农场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包括大豆、玉米和小麦,除自己食用外,大豆还拿来榨油,豆粕则作为原料供给养殖企业。
专家:产需双方协调同步审批
国内对转基因大豆进口审批非常慎重,截至目前,转基因大豆品种进口审批共11个。
据介绍,国内转基因农产品进口的审批与出口国非同步,只有该产品通过发源国的安全性、市场化种植销售批准之后才能向中国提出,而通过审批需要2~3年。
ISGA认为,大豆生产中的很大一部分成本是可以通过使用生物技术来降低甚至避免的,继续推广生物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对于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未来10年,全球范围内对耐除草性大豆的审批延误或将导致大豆种植成本增加190亿美元,其中70%由消费者承担,30%由种植者承担。因而,ISGA呼吁中国以及其他转基因大豆进口国,减少生物技术审批延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豆国际贸易专家杨军指出,如果由于生物技术审批延迟导致大豆贸易减少,将显着增加国内大豆价格,同时国内大豆产量的提高则会导致其他粮食品种产量的降低。
“中国政府审批转基因大豆品种,需要出口审批之后才可以递交申请,阿根廷的转基因大豆品种审批一般是4个步骤,分别是环境安全性、食用安全性、商业化种植、市场化销售,希望中国及其他进口国能够调整审批政策,在出口国完成前两个步骤之后,即可同步向中国提交审批,以减少审批延迟。”阿根廷大豆产业链协会RodolfoRossi表示。
杨军建议,中国以及其他转基因大豆进口国建立以科学为依据、合理透明、统一的转基因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则,保障转基因大豆贸易通畅,是全球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生产和贸易格局维持发展的根本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