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外资讯 » 美国 » 正文

百事将弃用阿斯巴甜改用三氯蔗糖 专家:本质没区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4-28    来源:中国广播网    浏览次数:357    评论:0
导读

极富争议的人造甜味剂阿斯巴甜即将被百事可乐所弃用。日前,百事可乐宣布,为顺应消费者要求,旗下的健怡系列汽水将由今年8月起,不再使用阿斯巴甜,然而这一调整的范围只锁定在美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地区的健怡产品目前可能仍将延用阿斯巴甜。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极富争议的人造甜味剂阿斯巴甜即将被百事可乐所弃用。日前,百事可乐宣布,为顺应消费者要求,旗下的健怡系列汽水将由今年8月起,不再使用阿斯巴甜,然而这一调整的范围只锁定在美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地区的健怡产品目前可能仍将延用阿斯巴甜。

    事实上,这并不是阿斯巴甜第一次引发关注。早在2008年,百事的对头公司——可口可乐推出低糖产品零度可乐,就有传言称其中的阿斯巴甜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将引发头痛、记忆力衰退、昏迷乃至癌症。虽然此后多个地区,多家公司都表示 阿斯巴甜 对人体无害,但此后数年,人们往往还是会称呼 阿斯巴甜 为“可能的致癌物”。阿斯巴甜究竟是什么,是否对人体有危害?百事更换配方有什么影响?

    1965年,一个在现在人看起来可能“粗枝大叶的理工男”施莱特在合成药物的时候无意中舔了一下手指,去尝到了远远高于蔗糖的甜味,这就是甜味剂“阿斯巴甜”的诞生。二十多年来,这种甜味剂被广泛运用于无糖饮料、维他命含片或口香糖中。原因就在于,它的甜度超过蔗糖的150-200倍,但几乎不含热量和碳水化合物。

    不过近几年来有争论认为,阿斯巴甜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健康,一些研究者称,摄入阿斯巴甜可能会导致健康问题,甚至将致癌。市场分析说,正是由于美国消费者对“阿斯巴甜”的不信任,导致健怡系列汽水销量下跌5.2%。这是这次百事可乐更换配方的主要原因。

    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目前并没有科学依据可以支撑上述说法,在包括美国、中国在内的200多个国家内都认可,阿斯巴甜是一种安全的添加剂。

    朱毅:目前的学界的研究来看,还没有发现任何一例阿斯巴甜可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或者是致癌的直接案例。国际食品安全添加剂委员会认为,普通人在安全剂量内食用阿斯巴甜对健康是没有害处的,作为食品添加剂也是安全的。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阿斯巴甜的每日允许摄取量设定为每公斤体重50毫克。简单来算一个帐,对一个体重50公斤的人来说,要一天喝14瓶350毫升低糖或无糖可乐才会达到限量。不过,由于苯丙酮酸尿症患者不能代谢苯丙氨酸,不能使用添加阿斯巴甜的食品。

    朱毅:部分人会对阿斯巴甜会有过敏和不耐的现象,吃了可能出现头疼或者是不舒服的感觉,就不应该食用阿斯巴甜。其他普通人食用目前研究是没有影响的。

    记者调查发现,确实有不少消费者会因为热量较低更青睐于选择这种无糖可乐。

    消费者:其实多少会给自己控制一个量,可能易拉罐的不会超过2瓶,知道这个(碳酸饮料)肯定是对身体不好的,但是我就是喜欢喝可乐,就是喜欢这个味道,那么(无糖)的感觉健康一点,接近原来那个味道,而且不长肉嘛!

    有说法质疑,百事可乐未对美国区以外的地区进行调整,不合理。对此,记者试图联系百事中国相关负责人,并未获得回应。但公开资料则显示,百事可乐此前曾表示“中国消费者喜欢如今的无糖百事,阿斯巴甜仍然是全世界一些百事饮料中的重要甜味剂。”

    不过中国的消费者也不要认为,更换了配方的健怡可乐就更健康,事实上,百事可乐此次的调整也不过是将比较受到关注的阿斯巴甜换成了“三氯蔗糖及乙酰磺胺酸钾”,也就是所谓的蔗糖素和安赛蜜。朱毅表示,用另一种甜味剂来替代阿斯巴甜,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食用无糖可乐的人群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控制摄入量。

    朱毅:以前认为这些个人工甜味剂是有助于人们减肥的,现在有研究说,这种添加了人工甜味剂的食品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营养摄入的判断。比如说用阿斯巴甜的这种可乐吧,你随时喝、吃饭喝、天天喝,那就确实会对你的身体反而有危害。只要少吃一点可乐,就什么事都没有了。所以百事可乐这种配方替代意义并不大。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1504/28/28932.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