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外资讯 » 美国 » 正文

美国加州葡萄酒长期饮用可致砷中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5-05    来源:消费者报道    浏览次数:928    评论:0
导读

2015 年3 月19 日,美国加州有两对夫妇起诉了28 家葡萄酒厂商,指控他们的葡萄酒中含有“高含量的无机砷,有的超过可接受标准500%”,要求酒商赔偿以及在标签上注明含有无机砷并明示其风险。被起诉的厂商包括了美国市场畅销的各个葡萄酒品牌,起诉书中宣称“每天仅喝一两杯这些砷污染的葡萄酒,长期饮用就可能导致砷中毒”。

    (作者系食品工程博士,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

    2015 年3 月19 日,美国加州有两对夫妇起诉了28 家葡萄酒厂商,指控他们的葡萄酒中含有“高含量的无机砷,有的超过可接受标准500%”,要求酒商赔偿以及在标签上注明含有无机砷并明示其风险。

    被起诉的厂商包括了美国市场畅销的各个葡萄酒品牌,起诉书中宣称“每天仅喝一两杯这些砷污染的葡萄酒,长期饮用就可能导致砷中毒”。

    发现葡萄酒中“砷超标”的是位名叫凯文·希克斯的人,他开办了一个实验室做葡萄酒检测,检测了1300 多瓶市场上主要品牌的葡萄酒,发现有四分之一的样品中无机砷含量超过了美国环保署制定的饮用水砷含量标准,最高的“超标”500%。他不清楚这些砷从何而来,但是低价的葡萄酒中含量更高。

    新闻一曝出,消费者哗然。加州葡萄酒在国内外都有较高声誉,这还能喝吗?

    砷限值的制定

    砷不是人体所需的元素,除了大量摄入时会导致急性中毒,长期少量地摄入也会有致癌的风险。自然界的砷可能以无机砷和有机砷的状态存在,有机砷被认为“实质上无毒”,而无机砷则被划为“第一类致癌物”,意思是对人体的致癌性证据确凿。对于人体而言,它没有“安全限”,摄入量越低越好。

    只是,砷在地球上广泛存在,人们不可能真正避免,只能按照现实情况制定一个“可控制”的标准,把它带来的风险控制到足够低。根据科学数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无机砷“安全上限”是:每天每千克体重的摄入量不超过2 微克。这个“安全上限”的意思是,摄入量不超过它时,即使持续几十年对于健康的影响也小到可以忽略。

    世界各国会根据这个“安全上限”,为不同食物制定限量标准。比如中国和美国对于饮用水中的无机砷,都要求不超过10ppb( 即每升水中10微克)。在这个标准下,每天喝2 升水,摄入的无机砷不超过20 微克。而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安全上限”,一个60 公斤的成年人,每天可以摄入的无机砷是120 微克。这样,来自饮用水的无机砷不超过“允许量”的六分之一,也就认为可以接受。

    之所以要考虑“来自水的砷”,是因为人们还会从其他饮食中摄入砷。比如大米,是一种容易富集砷的农作物,只要土壤和水中含砷,大米以及大米制品中就会含有砷。在中国现行的食物污染物标准中,大米中的无机砷要求不超过200ppb。2008 年的《环境污染》杂志报道英国科学家的一组检测数据,发现当地主要品牌婴儿米粉中的砷含量最低的是60ppb,最高的可达160ppb,而中间值是110ppb。

    砷“超标”了吗?

    目前美国并没有葡萄酒中的砷含量标准(中国也没有),所以说葡萄酒中的“砷超标”其实于法无据。不过加拿大和欧盟有——加拿大是100ppb,而欧盟是200ppb。按照这个标准,加州那项起诉中检测出的“最高砷含量”(即饮用水标准的500%),也还是大大低于标准的。

    其实,除了大米,还有很多食物也都无法实现那么低的砷含量。比如鱼,中国标准是无机砷不超过100ppb,其他的水产品则是500ppb。即使是在安全性要求很高的婴儿辅食中,也不得不接受相当高的限量——添加藻类、水产以及动物肝脏的婴幼儿辅食无机砷限量300ppb,谷类辅食是200ppb,而其他辅食则是100ppb。

    葡萄酒中的砷,就像白酒中的塑化剂一样,含量当然是越低越好。不过,考虑到正常喝酒的量,现在检测到的这些含量对于健康的影响并不值得忧虑,300 毫升这样的葡萄酒含有的无机砷是15 微克,相当于60 公斤成年人“安全上限”的八分之一。反倒是喝酒本身,对健康的影响更应该关注。

    相关报道:美国加州多种葡萄酒砷含量超标 增加患癌风险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1505/05/28853.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