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6月4日,美国快餐品牌赛百味就对外宣布称,未来一年半之内它们会逐渐在北美餐厅当中去除一项人工香料、色素还有防腐剂。近几个月,包括百胜集团还有麦当劳、雀巢在内的多家食品巨头也都表示自家的这个食物应该使用更健康、更透明的原料。不过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这些“健康”的主张仅仅在于美国本土市场,而没有对中国大陆市场开放。(6月21日《中国广播网》)
食品添加剂本身并不可怕,前提是要科学而合理的使用。然而一个常识是,添加剂本身对健康无益,使用过多却势必有害。若是滥用或者非法添加,这种风险就难以规避。因而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坚持“不用为上”的原则。尤其是添加剂品种泛滥成灾,而使用管理又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不使用则会成为最好的广告宣传。
美国快餐巨头率在本国不使用人工香料、色素还有防腐剂,一方面是美国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使然。由于美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着严格的限制,对违法行为又给予了严苛的处罚,导致食品生产企业往往对后果心存畏敬,不敢越雷池半步;另一方面则是美国消费者的消费要求极高,安全诉求往往列在第一位。在强大的消费维权意识和社会共治下,食品生产企业自然会想尽办法迎合消费者,以便于更好的树立品牌形象并获得消费认同。
之前,针对市场上被轻易买到的“火锅飘香剂”、“辣椒精”和“火锅红”究竟对人身体有没有害处,记者向江苏省质监局进行了电话采访。接通电话后,对方的工作人员坦率地表示,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太多了,她自己也无法明确告知记者这些产品究竟能否食用。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被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约有2400种,但实际上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不到500种,其余上千种食品添加剂处于“裸奔”状态。没有国家和行业标准意味着,使用多少和怎么使用,往往由生产者自己说了算,监管的落后与孱弱,由此也可见一斑。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可避免会出现添加剂的无序使用,并导致染色馒头那样的个案层出不穷,消费者也因之“闻之色变”,并对国内食品产品敬而远之。事实上,添加剂的管理和使用上的粗放化,也是国内食品安全标准低下的生动写照,从标准不升反降的奶粉标准看,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导致标准门槛的过低,才是国内食品安全水准不高的真正原因,也是造成国际食品企业在标准上“内外两张皮”的原因。
6月15日,在山东聊城召开的全国现代畜牧业建设工作会议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坦言,2008年的婴幼儿奶粉事件是我们永远的心痛,“现在消费者纷纷直购、代购、网购进口奶粉,这是中国奶业人的耻辱,我们买进口的奶粉人家还限购。”奶业的现状其实也是国内产品品牌形象不佳的原因。当初海尔的品牌形象,是建立在“砸冰箱”的基础上,那么时下国内产品要突破洋品牌的重围,真正让消费者放心和满意,就必须在标准上接近或者达到“国际水平”。否则“耻辱感”还会永远存在。
企业的自觉或者良心发现,本质上还是逐利的使然。为规避监管风险也好,还是迎合消费需求也罢,美国食品巨头停用人工添加剂应成国内标准参照。奶业的耻辱要靠权利敬畏来洗刷,品牌的形象同样要靠权利尊重来建立。尽管国外食品巨头的停用之举,仅仅是针对本国而言,然而其由此建立的品牌声誉,以此采取的差别化待遇,足以引发国内同行的反思,也值得监管层面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