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外资讯 » 美国 » 正文

麦当劳和肯德基拟在华推数字支付服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7-07    来源:金融界    浏览次数:354    评论:0
导读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麦当劳和百胜餐饮集团正考虑在中国市场上推出更多的数字订餐选择,这将进一步加快其快餐销售的速度,有助于它们重新赢得客户。在过去一年时间里,这两家美国连锁快餐巨头在中国市场上经历了形势艰难的一年,而中国对它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市场。

    北京时间7月7日消息,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麦当劳和百胜餐饮集团正考虑在中国市场上推出更多的数字订餐选择,这将进一步加快其快餐销售的速度,有助于它们重新赢得客户。在过去一年时间里,这两家美国连锁快餐巨头在中国市场上经历了形势艰难的一年,而中国对它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市场。

    在当前的第三季度中,麦当劳将推出一项试运营计划,开始测试移动下单和移动支付服务,其目标是加快支付速度和满足消费者需求。该公司的一名发言人说道:“鉴于中国消费者的数字化普及程度已经如此之高的形势,我们正在为此做好准备。”

    百胜餐饮集团咋表示,该集团旗下肯德基业务已经在6月底与科技巨头阿里巴巴集团(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BABA)达成合作关系,将为旗下4500多家中国连锁店中的700家推出移动支付服务。根据这项合作,消费者可以扫描由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移动支付应用支付宝生成的条形码,只需短短几秒钟时间就可为其店内订单买单。

    业内顾问指出,在拥有8.85亿名移动用户的中国市场上,西方公司需要全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将在线业务与店内业务联系到一起。移动用户会使用智能手机应用来订购各种生活服务,比如说打车或预订个人厨师上门服务等。

    今年5月份,沃尔玛已经开始在中国市场上使用支付宝服务。行业顾问称,移动应用简化了支付手续,降低了购物者放弃购买活动的可能性。

    最近几个星期以来,麦当劳已经在上海的两家连锁店开设了数字化“创造你的专属味道”(Create Your Taste)服务。在其中一家门店,18岁的于佳(音译)曾尝试过自己做汉堡,她可以在一个触摸屏上对24种食材进行选择。“人总是想要尝试新东西,因此我也来试试看。”于佳说道。

    这种汉堡的售价为42元人民币起,其需求超出了麦当劳此前的预期。据麦当劳的发言人表示,这种定制化汉堡的购买量达到了麦当劳此前预期水平的五倍以上,但该公司并未透露其预测数据。

    中国国内的媒体在去年夏天报道称,麦当劳和百胜餐饮集团的一家供应商被指向其提供过期的肉制品。对于这两家公司来说,现在的关键就是要吸引更多的食客,并且以更快的速度出售其快餐食品。两家公司都已经放弃了这家供应商,但其销售额则已严重受创,直到今天都尚未完全恢复过来。

    麦当劳首席财务官凯文·奥贞(Kevin Ozan)曾在4月份召开的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该公司第一季度的中国同店销售下滑4.8%。这家连锁快餐运营商并未披露旗下中国连锁店的总销售额数据。

    百胜餐饮集团则在4月份表示,在截至3月份为止的第一季度中,该公司的中国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9%,至12.6亿美元,而中国营收在该集团总营收中所占比例高达一半左右。在百胜餐饮集团上一个财年的第三和第四季度中,其中国营收也均有所下降。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的分析师王晓峰(音译)指出,现在的形势是很多公司都希望迎合一种发展趋势,即中国的消费者宁愿用手机来进行支付,而不是用现金进行支付。许多土生土长的中国内地连锁运营商都已经采用了移动支付方式,比如说海底捞等。

    但他同时说道,如果麦当劳在试运营计划结束以后继续使用移动支付计划,那么与直接的竞争对手相比,麦当劳和肯德基都将是较早进入线上到线下市场的运营商。

    麦当劳已经在美国市场上使用移动支付服务,是苹果公司旗下Aplle Pay服务的早期采用者之一,这项服务是在去年推出的。但分析师指出,移动支付服务在中国市场上崛起的速度更快,原因是中国消费者对信用卡的使用并不广泛,这跟美国消费者有所不同。

    “便利性真的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为消费者提供便利性,那么你的竞争对手就会提供。”王晓峰说道。

    在上海,一位葛姓男子在首次使用移动支付服务在肯德基订餐后马上就喜欢上了这种支付方式。他说道,下次还会用手机来订购肯德基快餐。“这真是太方便了。”他说道。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1507/07/28387.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