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外资讯 » 美国 » 正文

中国顶尖农业公司远走美国为什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2-08    来源:一财网    浏览次数:914    评论:0
导读

1997年,奥瑞金成立,是中国的第一家私营种业公司。2005年,奥瑞金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后,奥瑞金从一家传统的杂交育种公司开始向转基因育种方向转型。奥瑞金成立了一家State Harvest公司,这家公司从2005年开始,已经累计投资3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转基因作物研究。

    外电报道,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将试水在美国销售转基因玉米种子。

    美国是转基因作物的大本营,大豆、玉米种植面积90%左右是转基因。在美国转基因种子市场,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等跨国公司占有主要的市场份额。

    孟山都这样的跨国公司,年销售额上百亿美元;奥瑞金虽然成立了将近20年,年收入约4亿元人民币,怎么跟这些大块头公司竞争?

    另一个疑问是,奥瑞金为什么舍近求远要去美国卖种子?奥瑞金2005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中国公司去美国资本市场融资,用老外的钱发展自己的事业,是挺好的一件事儿,但是做生意,一般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先做自己最熟悉的本土市场,再由近及远。

    奥瑞金在国内已经做得很好,到了必须向海外拓展市场的地步了吗?

    先来看看奥瑞金在国内干得怎么样。

    奥瑞金在中国种业市场是挺有来头的一家企业。

    1997年,奥瑞金成立,是中国的第一家私营种业公司。2005年,奥瑞金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后,奥瑞金从一家传统的杂交育种公司开始向转基因育种方向转型。

    奥瑞金成立了一家State Harvest公司,这家公司从2005年开始,已经累计投资3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转基因作物研究。

    奥瑞金转基因研究的第一个显着成果是奥瑞金成为国内及全球首家获准进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商业化的企业。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用来作为动物饲料,可以提高动物消化饲料的利用率。玉米中植酸磷含量较高,但是植酸酶活性比较低,未添加植酸酶的饲用玉米中的植酸磷利用率是比较低的。一般情况,都是通过添加外源磷——磷酸氢钙或酶制剂——植酸酶来提高畜禽对饲料利用率。根据中国饲料工业标准要求:1公斤饲料中含0.5公斤玉米种子,需添加500U植酸酶添加剂。

    通过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合作,奥瑞金研发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杂交种品种系列,其植酸酶活性均远远超过1000U/kg,酶活性最高可达到120000U/kg,这些杂交种可以替代现有的微生物发酵这种传统方式生产的植酸酶。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之外,奥瑞金现在还在研发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种子,和兼具抗除草剂和抗虫效果的转基因玉米种子。

    2015年5月,北京市科委组织相关专家对奥瑞金承担的“抗除草剂转基因(耐草甘膦基因)玉米新品种选育” 项目进行了结题验收。项目验收会上,专家组听取了课题负责人的系统汇报,对项目执行情况及相关成果进行了质询,审核了验收材料;一致认为该项目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指标,同意通过验收。

    奥瑞金的这个项目被认为填补了中国耐草甘膦转基因玉米产业化研发的空白,打破了跨国种业对耐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的垄断,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在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等技术研发上获得突破,但是从生意的角度来看,奥瑞金并没有因此飞黄腾达。

    2014财年(截至2014年9月底),奥瑞金收入4.1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4%;奥瑞金的收入中主要来自销售玉米种子,占到80%以上。

    中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玉米生产大国,玉米年产量超过2亿吨,玉米种子的市场规模将近200亿元,奥瑞金占的市场份额微乎其微。

    中国种植转基因玉米的阻碍因素主要来自于社会舆论,政策层面不需要太多的担心。国家领导人已经公开表态支持转基因作物的研发,2015年,中国农业部对奥瑞金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和两种转基因水稻重新发放了生物安全证书,尽管如此,国内民众对转基因技术安全性的担心,仍然让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充满不确定性,这样的背景下,奥瑞金借道美国销售新研发的转基因玉米种子,可能是实现研究成果商业化的最快途径。

    万里迢迢去美国卖转基因玉米种子,说起来,背后也许更多是不得已。

    2014年,奥瑞金在美国已经提出了其第一份转基因技术的专利申请,如果一切顺利,奥瑞金计划2016年在美国销售其研发的转基因玉米种子。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1512/08/27287.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