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外资讯 » 美国 » 正文

美国千禧一代考虑吃合成肉 食品公司“解放”蛋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06    来源:一财网    浏览次数:823    评论:0
导读

千禧一代(Millennials),这个词在美国用得比较多,中国说得比较多的“80后”、“90后”都可以归入千禧一代,这些人现在是中国和美国食品消费的主力。世界最大的跨国粮商也是食品巨头,总部位于美国的嘉吉公司,最近披露了该公司的一些观点,千禧一代的食品消费有三个明显的趋势。

     千禧一代(Millennials),这个词在美国用得比较多,中国说得比较多的“80后”、“90后”都可以归入千禧一代,这些人现在是中国和美国食品消费的主力。
 
    世界最大的跨国粮商也是食品巨头,总部位于美国的嘉吉公司,最近披露了该公司的一些观点,千禧一代的食品消费有三个明显的趋势。
 
    第一个是便捷性。在直销领域,食品零售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快速的增长。送货上门,变成了食品杂货店一项时髦的新业务。以肉、蛋、奶来说,消费者现在需要拿来就能吃的成品。
 
    第二个趋势是多样性。在实验室里以合成的形式生产出肉类,让昆虫为人类提供蛋白质,已经不是科幻小说,正在变成现实。工业制造的食品正在与基于种植和养殖生产的食品竞争,科技创新让食品的来源日益多样化。
 
    第三个趋势是透明度。消费者消费食物时考虑的因素更多,怎么消费更能保护地球,怎么消费能让动物得到更多的福利待遇。消费者想知道食物的源头是否让人放心,是否有营养,食物中到底有什么有害成分,是否会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研究机构Pew Research Center认为,千禧一代与父辈相比,受教育程度更高。以2008年为例,美国近四成的千禧一代,年纪18~24岁,在大学接受教育,是美国历史上最高的水平。千禧一代对未来更乐观,哪怕是经济低迷的时候,10个人里有9个认为自己不缺钱,或者将来会很有钱。
 
    与父辈相比,千禧一代更乐于迎接改变,也愿意去推动各种社会运动。在宗教信仰方面,千禧一代的兴趣比不上父辈。研究显示,4个人里就有1个,没有任何宗教信仰。
 
    在迎合新的消费人群方面,嘉吉宣布减少火鸡与牲畜的抗生素用量,火鸡养殖中完全不使用促生长的抗生素,120万头存栏的肉牛养殖减少20%的人畜共用抗生素。嘉吉还成立了鸡蛋可持续生产联盟,为蛋鸡提供动物福利,比如放养,为消费者提供走地鸡生的鸡蛋。
 
    把动物福利当成大事的不只是美国公司。在世界十大乳业公司荷兰菲仕兰的合作牧场,每公顷土地只能容纳2头泌乳牛,这样做的原因,一个为了保证动物福利,要求每年必须保证奶牛有一定时间在户外活动;另外养牛会产生不少粪便,非政府组织对此意见很大,要解决这些问题,每公顷土地可以容纳的奶牛的数量很有限。
 
    新的消费趋势产生了新的商业机会,不少大公司在调转船头抓住商机。虽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科学上还没有找到对人体有害的确凿证据,非转基因食品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热捧。
 
    今年7月,跨国粮商邦吉宣布向市场推出非转基因认证的玉米加工原料和食用油。邦吉总部也位于美国,在美国90%以上的大豆和80%以上的玉米是转基因。加工后的玉米原料包括玉米面、玉米粕,能够用来生产糕点、开胃小吃等。
 
    不久,嘉吉宣布旗下三种产品获得了非转基因认证。
 
    嘉吉获得非转基因认证的三种产品分别是高油酸葵花籽油、甘蔗和赤藻糖醇(erythritol )。赤藻糖醇(erythritol)是一种甜味剂,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加工转化成葡萄糖,无致龋性,对糖尿病人安全等特点,可广泛用于各种食品中。
 
    在此之前,无论是邦吉还是嘉吉,粮食加工的原料主要是转基因作物。但是市场的变化,让任何一家跨国公司对非转基因食品都无法掉以轻心。
 
    2010年,非转基因认证产品的销售额是3.5亿美元左右,截至2016年3月,销售额已经达到190亿美元。市场对非转基因产品的需求增长每年将达到12%的幅度,一直持续到2018年。
 
    目前已经有约2800个品牌表示遵守非转基因产品认证标准。目前食品和饮料产业对非转基因产品的需求十分旺盛,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1611/06/25412.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