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外资讯 » 欧盟 » 正文

欧洲“毒鸡蛋”事件风险分析解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8-17    浏览次数:641    评论:0
导读

近日,欧洲“毒鸡蛋”事件愈演愈烈,目前已波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吃个鸡蛋,也能中毒”,欧洲消费者对此深感不安,对食品安全忧心忡忡,欧盟正经历一场严重的食品安全公共危机。对该事件进行了分析解读,供大家参考。

     近日,欧洲“毒鸡蛋”事件愈演愈烈,目前已波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吃个鸡蛋,也能中毒”,欧洲消费者对此深感不安,对食品安全忧心忡忡,欧盟正经历一场严重的食品安全公共危机。我们对该事件进行了分析解读,供大家参考。
 
    一、事件背景
 
    事件起因于比利时有关部门发现荷兰鸡蛋含有毒物质氟虫腈(也翻译为芬普尼),并在7月20日将事件报告给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
 
    据悉,氟虫腈为是一种广谱杀虫剂,对害虫以胃毒作用为主,用以消除跳蚤、虱、蜱、蟑螂及螨等昆虫。现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短期摄取大量氟虫腈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不良影响,长期摄取氟虫腈可能会损害肝脏、甲状腺和肾脏,但不会引起基因突变、致癌或对生殖能力、胎儿造成影响。
 
    随后,欧盟启动快速预警系统,并通知其他成员国采取措施,排查各自国内市场情况。
 
    8 月3 日,德国、荷兰等国也从鸡蛋中检测出了氟虫腈。随着波及范围的扩大及下架、召回鸡蛋数量的不断增加,“毒鸡蛋”事件受到广泛关注,并愈演愈烈。
 
    二、事件分析解读
 
    欧洲国家尤其是欧盟成员国,在食品安全方面有着严格的法律规范和监管措施,但是百密一疏,还是爆出了“毒鸡蛋”事件。
 
    1、欧盟食品安全机制并非完美无瑕,“毒鸡蛋”重创了欧洲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欧盟自诩“拥有世界上最严格食品安全制度”,事实上却不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毒鸡蛋”事件中,从比利时和荷兰的互相指责看,其实是两国“主演”了这一丑闻。荷兰有关部门监管缺位,在去年11月已经发现了鸡蛋中芬普尼超标的事情,却一直瞒报。对于比利时,6月初就知道禽类市场可能存在氟虫腈问题,但以“检察官办公室要进行调查”为由,隐瞒此事长达两个月,导致了“毒鸡蛋”波及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而事件发生之后,各国在后续处理事件的过程中未很好地协调配合,并出现互推责任的局面。从此次“毒鸡蛋事件”看欧盟的食品安全监管,虽然快速预警机制在流程方面比较成熟,但无法禁绝非法市场主体的逐利冲动,以及不同成员国基于本国利益的选择。
 
    另外,香港从未通报批次的荷兰进口鸡蛋中检出氟虫腈,说明污染范围应该超过了荷兰方面公布的批次,荷兰在调查和追溯机制方面可能也存在问题。
 
    无论发达市场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无外乎两方面的因素:企业违法经营和监管机构执法不力。另外,缺乏公开透明,瞒报和迟报也加重事件危机,让消费者寒心的绝不仅仅是鸡蛋的安全性问题,而是整个欧盟食品安全环境和对政府监管的质疑。
 
    2、中国监管部门及企业应从欧洲“毒鸡蛋”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不断完善,监管机构执法逐步规范,但应从欧洲此次“毒鸡蛋”事件中汲取教训,即使监管制度再完美,也不能放松监管,坚持对“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完善社会共治。食品安全监管过程应该是公开透明的,监管结果应及时通报公众,不能对任何影响食品安全的行为放行。
 
    对于企业,应加强自律,健全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尤其应严控对供应商的管理,近年来,行业内因供应商问题出现食品安全事件不在少数,“福喜事件”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此次荷兰“毒鸡蛋”的出现是由于杀虫服务公司“鸡之友”使用的杀虫剂中含有违禁使用的药物氟虫腈,而根据“鸡之友”人员反馈,是其供应商在给鸡使用的抗寄生虫产品中掺入了氟虫腈。这表明荷兰企业在蛋禽养殖中存在超范围使用杀虫剂的问题,可能主要原因在于对供应商的管理有问题,导致了过程管理的失控。
 
    虽然发生了食品安全事件,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完善的追溯制度”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欧盟销售的鸡蛋都是有编码处理的,这也是事件发生后,涉事企业和主管部门能够迅速锁定问题批次并启动召回的原因。
 
    另外,企业在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应定期排查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患点,关注食品原辅料、接触材料、贮存环境、运输环节、清洗消毒用品、环境因素及人为投毒等方面,了解相应的法规要求,制定管控措施,排查执行情况,确保产品实现的全过程可控,保证产品质量。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1708/17/37240.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