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食品科技 » 正文

科技“亮剑” 精准把脉摘穷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2-12    来源:中国科学报    浏览次数:729    评论:0
导读

步入新年,离脱贫期限也越来越近,安徽省作为扶贫任务较重的省份,已经在扶贫路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5年来贫困人口减少超八成。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步入新年,离脱贫期限也越来越近,安徽省作为扶贫任务较重的省份,已经在扶贫路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5年来贫困人口减少超八成。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消除贫困,需要非常之力,科技就是力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安徽省农科院紧握科技这把“利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造血”功能培育,为安徽省贫困地区提供“量身定制”的帮扶服务,不断打通产业发展路径,探索出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
 
  “现在,整个扶贫已经到了‘攻坚拔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多的是要在产业上帮助贫困户谋划和发展,农业科技在里面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为脱贫攻坚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如是说。
 
  因地制宜 实现提质增效
 
  油菜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也是我国食用植物油的主要来源。安徽省是油菜生产大省,主要分布在沿江江南和江淮之间。
 
  “以往种植油菜,收益不太好,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实际上种植油菜有非常多的好处,具有种地和养地相结合、不与粮食作物争地的优势;有好的品种和技术,可以延伸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提高周年效益等。”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以下简称作物所)研究员侯树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正因如此,作物所科研人员意识到应该给安徽省的油菜产业寻找新的出路。他们选择国家级贫困村池州市贵池区乌沙镇丰庄村、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黄山市黄山区三口镇巷联村、国家级贫困县石台县大演乡和小河镇开展油菜科技助力扶贫工作。
 
  走新路子不能为新而新,应该因地制宜。为提升油菜种植效益,他们综合开发油菜多功能利用途径,发展油菜的油用、菜用、观花、蜜用、饲用和肥用等多种用途,大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
 
  他们推广应用优质、高产、高含油量、多抗油菜新品种,如“中核杂418”“中油杂19”“华油杂62R”等,实现优质高产高效,而且免费提供优良油菜种子351公斤。
 
  实际上,刚刚到达贫困地区的时候,科研人员发现,当地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的病虫害知之甚少,信息闭塞。经过三年帮扶,他们已对这些都有所了解,当地已推广应用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科研成果:“宜施壮”油菜专用缓释复合肥,减少化肥施用量,实现节本增效。
 
  记者了解到,目前,作物所已在丰庄村和巷联村分别建立了千亩油菜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基地,示范推广3000余亩;在石台县大演乡和小河镇开展技术培训,帮助鉴定油菜根肿病,推广抗病品种,指导科学防控,促进油菜绿色生产。
 
  “不仅如此,我们还推动油菜深加工,延长油菜产业链,促进农民增产增效。”侯树敏介绍。
 
  2018年,他们帮助黄山区良富家庭农场筹建小型油脂加工厂,从双低高含油量油菜籽生产到油脂加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帮助开展油菜品质分析,创建压榨菜籽油品牌,目前所压榨生产的浓香型菜籽油市场售价为36元/公斤,较当地其他小型榨油厂(作坊)生产的菜籽油每公斤售价提高约16元,实现提质增效。
 
  产业布局 又好又快发展
 
  果桑产业是近十年来安徽省发展起来的新兴特色健康产业。果桑其实全身都是宝,桑叶、桑果(桑椹)、桑枝、桑白皮都是中药材,而桑叶、桑果又是营养丰富的药食同源食品。
 
  正因瞄准了果桑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为科技支撑和引领推动安徽果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安徽省农科院于2013年组建果桑研究团队,由蚕桑研究所研究员邓永进担任首席专家,开启果桑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食品科学、生物技术等方面研究。
 
  十多年科研攻关,他们已经成功选育出功能性系列果桑新品种“桑梓1号”“桑梓2号”“桑梓3号”;开展了生态栽培技术与模式研究,制定并颁布果桑地方标准2项;独立或与企业合作研发复合型桑果酒、陈皮桑叶茶、桑果糕等10多个果桑功能性创新产品。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是我们团队最根本的宗旨,我们把科研成果转化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实际动力和支撑。”邓永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淝河镇的7000亩连片果桑产业扶贫基地,切实体现了科技支撑带来的巨大转变。据淝河镇副镇长李绍山介绍,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缺少科技带动,群众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走得比较慢。这两年,有了农业科研部门的帮助,终于建成了这片优质果桑基地。果桑成熟季节,不仅吸引大批游客前来采摘,八成以上的桑果和桑叶还运到附近的加工企业进行再加工升值。
 
  目前,果桑研究团队已建立果桑新品种示范基地12个,其中千亩以上8个;建立果桑新技术示范基地10个;研发产品10多个,其中4个已批量上市,产值过亿元。
 
  在首席专家的带领下,果桑研究团队已在皖、疆两省区50多个县区建立了果桑种植加工基地100多个,示范带动全省果桑栽培面积超过40万亩,亳州中药材市场桑果中药材年销售额超过40亿元。果桑产业在安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科技支撑为安徽省和新疆南疆地区的果桑产业发展以及科技扶贫工作作出了贡献。
 
  脚踏实地 真正实现价值
 
  除了为贫困地区注入科技人才和品种技术外,安徽省农科院还选派优秀干部驻村帮扶。比如,选派棉花所副所长朱加保进驻太湖县桃铺村接替到期的第六批选派干部孙金犬担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驻村干部深入扶贫第一线,可以更好地发挥实际效用,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尽管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从宏观上来讲,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有待提高,从实验室出来到农民手里,再到田间,还存在方方面面的障碍。”赵皖平表示,科研人员不能老想着出什么成果,应该多思考“你是不是能够把这个农业科技送到农民手上”,也就是要打通“最后一公里”。
 
  侯树敏对此也表示赞同,他认为科研技术关键在于要“接地气”,适合当地需求,让农民可操作可复制。
 
  “我们做科研一定要脚踏实地,充分结合贫困地区的村情、民情、自然条件等,研发的技术要让农民能实实在在感受到效益。只有这样,农民才会接受和重视,科研成果才能真正实现价值。”侯树敏说。
 
  赵皖平指出,还需要各部门有效结合在一起,打组合拳。可喜的是,目前安徽已经有了这样的机制,比如2018年成立的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整合创新资源,推进“产学研推”深层次合作,实现合力共赢。
 
  专家表示,只有把科研资源、教学资源、行政资源、推广资源、体系资源等团结在一起,才能让科研成果真正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效果。
 
  “我们很快就要进入‘后脱贫攻坚时代’,下一步,科研单位将持续帮助贫困地区继续发展,不仅摆脱贫困,还要实现奔小康,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赵皖平表示。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1902/12/16192.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