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19日,全国马铃薯主食化产业联盟(简称联盟)在山东省滕州市召开第五届联盟年会。联盟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简称中国农科院加工所)所长戴小枫告诉《中国科学报》,选址滕州,不仅缘于这里有着”中国马铃薯之乡“的美名,还在于滕州是我国马铃薯二作区的代表性区域。
联盟年会也重点围绕”马铃薯二作区主食加工技术模式推广“开展了系列研讨。在研讨中,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科院加工所研究员张泓提出,我国马铃薯二作区的马铃薯主食化产业存在原料品质有待提高、马铃薯鲜薯原料贮藏条件有待完善、主食加工能力有待增强三方面的问题。
直面二作区马铃薯主食化产业问题
”二作区“即马铃薯二季作区。人们根据气象条件和各地马铃薯耕作特点,在全国划分出四个马铃薯栽培区,即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西南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其中,在中原及南部地区,也就是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因无霜期较长、夏季气温偏高且秋霜来得晚,这里的农民一年可以种植两季马铃薯,因此称这一区域为马铃薯二季作区。
”二作区马铃薯品质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张泓介绍说,”三多“是指菜用薯品种多、种植低海拔区域多、化肥农药使用多;”三少“则为品种单一、主食化专用品种少,适宜脱毒种薯繁殖区域少,生长期短、干物质积累少。
”三多三少“从源头上限制了主食化加工产业的发展。张泓举例说,比如同样种植”克新一号“,陕西定边生产的马铃薯干物质含量可达18.78%,二作区的马铃薯仅为16.27%。此外,他还注意到,二作区种薯市场较为混乱,以商品薯代替种薯坑农、害农现象十分普遍,选育开发专用薯种迫在眉睫。
受限于气候等因素,二作区马铃薯鲜薯原料的贮藏面临压力。”本身鲜薯含水量大、不耐贮藏,如果没有足够的贮藏库、贮藏窖,初夏收获的马铃薯在气温高、湿度大的气候条件下难以长期贮存。“张泓表示。
针对于此,张泓介绍了一种马铃薯节能贮藏技术与设施。”借鉴农户窑洞贮藏的原理,我们设计了建设在地下或半地下的贮藏库,并对其进行了结构和通风系统优化设计,通过适当的通风换气,可以将室内温度、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张泓介绍说,建在地下或半地下是为了尽量减少贮藏库的光照和氧气,避免马铃薯因光照而变绿甚至产生生物碱,同时将呼吸强度限制在最低限度。另外,马铃薯贮藏的最适温度为4~8°C,最适湿度应控制在85%~90%,温度、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马铃薯贮藏造成影响。实践证明,地下/半地下贮藏库能在较长时期内维持温湿度的恒定。
针对二作区马铃薯主食加工能力不足的现状,张泓提出应因地制宜,基于二作区群众的主食消费习惯,选择适合二作区的加工方式,提升马铃薯加工企业效益和规模。
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
在联盟年会同期,第十一届中国(滕州)马铃薯科技文化节举行。活动现场,联盟单位不仅进行了马铃薯主食产品展览展示和交流,还举行了一系列竞拍活动,百余家企业代表竞相举牌,促成20家马铃薯农资、加工、服务企业签约。
活动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还与滕州市人民政府就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博士科研工作站和马铃薯主食加工研发中心等事项达成协议;另有16家龙头企业、科研单位与滕州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投身马铃薯主食产业发展。
”马铃薯主食化开发虽然进入到研发与示范推广阶段,但技术环节的突破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张泓举例说,如今一些环节上的马铃薯加工技术的突破还有待进步,专用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工作也要跟上。”我们在加工技术和专用装备的研发上要更加精进,同时还要跟育种专家进一步合作,支持他们筛选和培育更适合加工成主食的马铃薯品种。“
谈及滕州及二作区马铃薯主食加工未来的发展,戴小枫表示,中国农科院将与二作区一起全力推进主食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形成主食加工产业发展的要素聚集效应,推动滕州马铃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联盟年会,就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理念,切实通过马铃薯主食化开发,带动一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李杰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