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食品科技 » 正文

我国富硒农产品开发成效显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07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浏览次数:532    评论:0
导读

随着硒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富硒农产品的种类日益增多,我国开发硒资源、利用硒资源、发展硒产业的热潮正在兴起。湖北恩施、陕西紫阳地区硒产业开发较早,成果显著,正向富硒产品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富硒农产品是指在富含硒的土壤环境中施用富硒肥料与饲料生产出的农产品或农作物,富硒农产品就是通过生物转化的方法,在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过程中,把土壤或含硒肥料和富硒饲料中的硒吸收利用到动、植物体内,并转化成为有机硒,如硒代蛋氨酸、硒代胱氨酸、硒代半胱氨酸等,从而生产出有机硒含量较高的产品。1984年起,芬兰开始施用添加硒酸钠的多元肥料来增加谷物等农产品的硒含量,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我国至今已开发富硒农产品的地区包括湖北、贵州、黑龙江、陕西、山东、浙江、安徽、江苏、辽宁、四川、天津等10多个省份。
 
  随着硒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富硒农产品的种类日益增多,我国开发硒资源、利用硒资源、发展硒产业的热潮正在兴起。湖北恩施、陕西紫阳地区硒产业开发较早,成果显著,正向富硒产品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100多种富硒农作物应用成熟
 
  富硒植物类农产品中开发利用比较成熟的有富硒茶叶、富硒大米、富硒玉米、富硒大豆、富硒小麦、富硒魔芋、富硒甘薯、富硒蔬菜瓜果(富硒杨梅、富硒苹果、富硒猕猴桃、富硒荔枝、富硒火龙果、富硒花生、富硒大蒜等)、富硒中药材等约100多种。其中富硒大米生产已经形成规模,成为主要的富硒农产品。
 
  山东、湖南两省在组织富硒农产品开发方面均取得了开拓性成果。2003年以来,山东省星火科技基地建设办公室帮助各地农村和农业企业建设富硒农产品基地150多个,培育的富硒农产品包括粮食、干鲜果品、蔬菜、禽蛋40多个品种。该省制定了“富硒基地四规范要求”“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规定统一培训、统一肥源、统一技术指导以及统一检测产品等,从而保证富硒基地健康有序的发展。湖南省在开发富硒农产品及开展全民补硒工程方面走在前列。
 
  富硒乳制品大量涌现
 
  富硒动物类农产品包括富硒蛋、富硒肉(牛、猪、羊、鸡)、富硒乳、富硒蜂蜜等。富硒肉制品的开发主要是在畜禽的日粮中添加硒源,从而增加动物肌肉组织中硒的沉积。常用的硒源分为无机硒和有机硒两种,无机硒如亚硒酸钠、硒酸钠、硒粉,有机硒如硒蛋白、富硒酵母、硒酯多糖(硒化卡拉胶)等。将不同硒源以不同硒含量水平添加到猪的日粮中可以发现,猪的肌肉中硒含量比普通猪明显提高;在猪的日粮中分别添加富硒益生菌、富硒酵母和亚硒酸钠,结果表明,猪肝、肾和肌肉中硒含量明显提高。
 
  对于富硒乳及其乳制品的开发,主要是在泌乳期的动物日粮中添加硒源或是富硒饲料,通过动物对硒的吸收与富集,从而提高动物乳中的硒代蛋氨酸含量。大量的实验研究已证明,有机硒可以提高动物乳中总硒含量。给奶牛饲喂硒酵母后,牛奶中硒代蛋氨酸含量增加了82%。市场上涌现出一批富硒乳制品如富硒鲜奶、富硒酸奶、富硒冷冻干奶粉等。据悉,该类富硒乳制品硒蛋白的人体吸收率很高。
 
  富硒蛋及其蛋制品的开发,主要是利用酵母硒吸收率高、毒性小的特点,在禽类的日粮中添加硒源,通过在禽类体内迁移与转化机制,从而提高禽蛋中硒含量。研究发现,在蛋鸡的日粮中添加酵母硒,饲喂28天后发现鸡蛋中硒含量有所增加。
 
  富硒食用菌产品繁多
 
  食用菌是指子实体硕大、可供食用的蕈菌(大型真菌),通称为蘑菇。常见的有:香菇、草菇、平菇、木耳、银耳、猴头、竹荪、松口蘑(松茸)、口蘑、红菇、灵芝、虫草、松露、百灵和牛肝菌等。许多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及其他生理活性成分,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而且有较强的富硒能力,能够通过菌丝细胞内物质代谢的转化,将无机硒结合到大分子活性物质(如蛋白质和多糖)上,转化为蛋白硒和多糖硒等有机形态的硒,从而弥补天然食用菌中硒含量很低的缺点。
 
  国内外已对多种食用菌进行了富硒栽培研究及生产,如金针菇、平菇、灵芝、猴头菇、木耳、香菇、茶 树菇、秀珍菇、鸡腿菇等。由于不同食用菌对硒的耐受力和富集力不同且差异较大,所以在生产中常常根据品种的特性进行硒的添加。通过综合考虑硒的添加方式、生产方式、添加量、菌体(丝)产量、富集力、回收率、生产成本和安全性,来确定具体菇种的生产方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富硒食用菌将走进我们的生活。目前,市场上已有多种富硒食用菌产品,如富硒香菇、富硒花菇、富硒灵芝、富硒黄丝菌、富硒灰花树、富硒蛹虫草、富硒松茸等。
 
关键词: 农产品,陕西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1905/07/15876.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