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食品科技 » 正文

科技结出油橄榄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6-25    来源:中国科学报    浏览次数:852    评论:0
导读

油橄榄,世界上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产量居世界植物油产量的第6位;橄榄油被誉为“植物油的皇后”。自上世纪60年代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油橄榄开始在国内规模化种植,目前全国种植面积120万亩左右,但低产、低效状态亟待改进。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油橄榄的发展历程,或可视为向科技要效益的典型。这背后有一支来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科研队伍的付出。

  油橄榄,世界上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产量居世界植物油产量的第6位;橄榄油被誉为“植物油的皇后”。自上世纪60年代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油橄榄开始在国内规模化种植,目前全国种植面积120万亩左右,但低产、低效状态亟待改进。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油橄榄的发展历程,或可视为向科技要效益的典型。这背后有一支来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科研队伍的付出。
 
  从换优开始
 
  自2000年至今,青川油橄榄种植面积已达9.1万亩。2018年,青川油橄榄鲜果产量达到3800吨,鲜果直接收入达3800万元,农户人均增收3198元。不过,青川油橄榄也曾走过一段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益差的路。
 
  “以前,青川的油橄榄品种很杂乱,农民种了四五年也看不到产量,果子结得稀稀拉拉,1亩只能采到10斤鲜果。”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以下简称亚林所)助理研究员龙伟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油橄榄种植园由于栽培时品系混乱,适生良种栽培面积比例低、产量低。同时,大多数油橄榄林分因管理缺乏,树体发育年龄大、树势衰退、林相差,群体优势得不到发挥。
 
  从2013年开始,龙伟作为“油橄榄高接换优技术研究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负责人前往青川,通过开展油橄榄高接换优技术研究,以期筛选出合适的砧木嫁接品种和嫁接方法,提供高效嫁接配套技术;并通过丰产栽培技术的推广示范,促进低产低效油橄榄林转化为经济效益突出的优质经济林,支持油橄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就是高接换优。不同品种砧木、接穗、嫁接方法和时间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如何,都需要科学研究。
 
  针对各品种嫁接后生长量开展调查后,研究人员明确“莱星”“钟山24号”等生长旺盛品种利用“城固32号”作为砧木好于“佛奥”。枝接则是最佳嫁接方法,平均存活率为97.88%。“砧木对接穗的存活率和生长有明显影响,品种间嫁接后在穗长和冠幅上差异明显。”龙伟说。
 
  项目还开展了扦插育苗技术研究,从轻基质配比和品种间生长能力进行分析,形成较为成熟的扦插育苗技术体系,筛选出两种最佳的轻基质配比,掌握品种间扦插育苗在存活率、根系和苗高上的差异。

  产业延伸出效益
 
  “影响油橄榄生产效益的另一原因是管理不到位。”龙伟解释说,油橄榄作为外来树种,对气候、土壤、水分要求较高。仅就水而言,地中海地区是冬雨、我国是夏雨,就会对油橄榄开花产生不同影响。
 
  项目开展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根据适地适树原则,按照已发布的《油橄榄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加强油橄榄的土、肥、水、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管理,要求做到统防精管。在示范林建设中,采用集成树体控制、配方施肥、林地抚育等生产管理技术,使其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基地。
 
  经过科研人员的指导,高接换优示范林产量逐年上升,在第5~7年后将比现有林分(亩产油5千克)提高3~10倍,在盛果期亩产油量可达40千克以上。按目前市场粗榨油50元/千克计算,30亩示范林仅橄榄油销售产值就可达到36万元。
 
  项目采用示范与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向周边地区推广辐射。“重点培养种植大户和技术骨干,让他们掌握丰产栽培技术、高接换优嫁接技术和高效水土保持型栽培技术等。”龙伟介绍,“我们也希望通过技术带动,让农民树立起发展信心。”
 
  此外,项目筛选出具有典型青川特色的油橄榄品种,具有较强的开发价值。“‘皮削利’品种所产橄榄油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产区的挥发性物质,‘鄂植8号’和‘豆果’的挥发性物质也与其他主产区同品种的成分有差异。”龙伟说。
 
  若想喝橄榄茶,青川有油橄榄大面积修剪所产生的枝叶。“鄂植8号”和“科拉蒂”具有较高的总黄酮含量,可以作为开发橄榄茶的原料来源。
 
  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研究人员还对油橄榄果实压榨后的果渣成分进行发酵处理,再进行回田试验,发现其能明显改善土壤肥力。
 
  除了四川,亚林所科研人员还在浙江等地开展油橄榄产业研究和技术指导。“我国油橄榄处于快速发展期,但产业推广不可盲目,需要对品种和栽培方式有科学的认识、研究和指导。”龙伟表示。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1906/25/15254.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