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业以精准集约著称于世,按照相对严苛的环境及品质标准生产的农产品,能够以高品质、高价格换取高报酬。因此,日本地膜应用与回收以及近年步伐加快的生物降解膜研发应用,既有高质量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又有较为充裕的资本实力。
国际农业塑料协会主席、农业农村部农膜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主任严昌荣研究员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地膜回收处理在日本农业生产上是一种常态。因强度很高的日本地膜回收容易,而且转运、处理和再利用的法规、运行机制完善,所以,日本没有出现农田地膜残留污染问题。”
政府、农协、农民、企业——绑在一起共担责任
日本地膜覆盖技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主要用于草莓、蔬菜等经济作物。在日本,以黑色聚乙烯地膜为主,约占用量70%,无色和其他颜色占30%,厚度一般在20微米以上。过去几十年来,日本地膜年用量一直稳定在4万多吨,覆盖面积13万-14万公顷。同时,日本生物降解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呈现增加趋势。曾多次到日本调研的严昌荣向记者介绍了日本废旧地膜的回收及处理情况。
在日本,废旧地膜回收处理纳入农业塑料回收处理系统,日本农协是组织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和地膜回收的主体。日本基层农协按照《日本废弃物处理及清扫法》的有关规定,组织地膜使用后的回收处理工作。
将农田中地膜回收到田头是农民的责任。因地膜强度较高,回收容易,农民既有用小型卷膜回收机回收的,也有直接手工回收的。回收的地膜,农民需要进行清杂处理,而转运和处理则交由日本农协下属的农业废旧塑料回收处理公司进行。
在日本农村,地膜以村镇为单元分散或集中回收,农业废旧塑料回收处理公司每年发放2-3次传单提前告知农民。回收处理费用每公斤30日元-35日元,加上事务性费用,每公斤需40日元-50日元,这笔费用大部分由农民承担,在一些地方也有村镇政府、日本农协和农民各自承担1/3。
一般情况下,回收处理公司将收回的地膜进行压块和切块处理,再出售给垃圾再生发电企业用作燃料,只有极少比例的回收地膜经过清洗用于塑料造粒。
地膜优质、监管完善、技术创新——缺少一个都不行
采访中,严昌荣向记者总结了日本地膜回收的主要做法。
高质量地膜产品是回收的前提。在企业和市场对高质量地膜要求的双重作用下,日本聚乙烯地膜厚度一般在20-30微米,使用后无破裂,可以保持很高的完整度,人工就很容易将其收集至地头田边。同时,地膜产品质量还建有完整的可追溯体系,农民使用后,如果出现大面积破裂、难于回收,可直接向销售商和农协投诉。
完善的监管和补贴机制是重要保障。在日本,地膜回收处理被纳入了农业废弃物相关法律体系,即《日本废弃物处理及清扫法》。根据规定,基层农协对地膜处理负监管责任;使用者必须按照规定回收,若随意丢弃、焚烧和填埋,将按地膜处理费10倍进行罚款。同时,明确了地膜回收处理是农民、农协和地方政府的共同责任和义务,相关费用由三者按同等比例分担。
新技术和新产品产生新动能。近年来,为了减少聚乙烯地膜回收处理,生物降解地膜的研究和应用发展迅速。据日本农协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日本聚乙烯地膜的产品投入和回收处理投入基本上是1∶1,而生物降解地膜的产品投入是聚乙烯地膜的2.60-3.0倍,因此,生物降解地膜综合成本与聚乙烯地膜应用的综合成本差异很小,这都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生物降解地膜的研发和应用。
高品质、高收益、高罚款——良性循环可持续
农业精耕细作可以说是日本的传统国情农情。为防除杂草、减少农药用量和保持农产品成熟度一致,地膜始终是日本农民广为使用的农业生产资料。
严昌荣告诉记者,在走访日本南部鹿儿岛的南九州雾都市西弁园农场时,农场主介绍了地膜回收与生产效益的关系。这家农场主要种植各类蔬菜,如红薯、萝卜等,萝卜是该农场主打蔬菜品种,每年两茬共复种近60公顷,每公顷使用200公斤地膜。农场主告诉严昌荣,地膜在他们的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重点是控制田间杂草,避免使用化学农药,从而保证产品优质和收益良好。同时,由于地膜覆盖提供了稳定的生长条件,提高了萝卜最终产品的一致性,大大提升了萝卜的卖相和商品率,超市每根售价130日元左右。萝卜收获后,农场工人将地膜回收、清洗打包,再交给农业废旧塑料回收利用公司,按每公斤40日元-50日元向其缴纳转运处理费。“如果不委托农协专业的公司回收处理,而将地膜直接填埋或焚烧,农场将面临10倍于处理费的罚款。”严昌荣在转述农场主的介绍时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