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食品科技 » 正文

有毒蜂蜜毒从何来?我科学家鉴定出4种钩吻生物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8-30    来源:工人日报    浏览次数:236    评论:0
导读

近日,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蜜粉源植物产地识别与控制团队揭示了有毒蜂蜜致人中毒的物质基础及其毒性作用机制。该项研究成果不仅将为我国有毒蜂蜜的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食用含钩吻蜂蜜中毒后的救治措施提供参考手段。

  本报讯 近日,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蜜粉源植物产地识别与控制团队揭示了有毒蜂蜜致人中毒的物质基础及其毒性作用机制。该项研究成果不仅将为我国有毒蜂蜜的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食用含钩吻蜂蜜中毒后的救治措施提供参考手段。

  据了解,我国南方部分省市山区长期以来存在因食用蜂蜜而引发的群体性中毒事件,并导致多人死亡。蜂蜜中毒事件不仅危害了蜂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而且严重阻碍了蜂产品行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成为我国南方部分贫困地区发展蜂产业的“拦路虎”。

  为摸清我国蜂蜜中毒的高风险地区和季节,该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毒蜜源植物的调查和研究,发现钩吻是导致我国华南地区蜂蜜中毒的重要有毒蜜源植物之一。

  为了探究钩吻有毒蜂蜜致人中毒的物质基础和毒性作用机制,团队成员采用先进技术对钩吻进行了详细研究,并从中识别和鉴定出了4种钩吻生物碱,其中新发现的化合物14-羟基钩吻素已占到总生物碱的90%以上,是钩吻有毒蜂蜜致人中毒的关键化合物。随后开展的该化合物在模式动物中的急性毒性、毒代动力学、药物代谢和毒性作用机制等研究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于剧毒性化合物,其半数致死剂量为0.125 毫克/千克(体重);在机体内易于吸收且发生了广泛的代谢,生成众多代谢产物,而γ-氨基丁酸是其关键的毒性作用靶点。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1908/30/14840.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