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粮食作物分子设计育种”项目水稻课题2019年度汇报会暨国审稻“中科发5号”等水稻新品种示范现场观摩会,在吉林省吉林市举行。与会专家表示,随着水稻分子育种新品种的不断推出,我国水稻分子设计育种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农田的产业化应用,产业链条基本形成。
粮油市场报记者在位于吉林市的近2000亩“中科发5号”示范种植基地看到,尽管前期遭遇低温、多雨、台风等不利因素影响,该品种水稻目前长势良好,几乎没有出现倒伏情况。
“这些示范种植基地都是由当地农户在种植、管理,并不像专家管理那么精细,田间或黄或绿的情况说明施肥不均,预计今年示范田的亩产将在750~780公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告诉粮油市场报记者。
李家洋表示,“中科发5号”是2018年国家审定的水稻品种,具有高产、优质、稳产、抗稻瘟病、经济效益性状好等诸多优点,未来有望成为吉林,以及黑龙江第一、第二积温带的主要栽培品种。
据了解,2019年“中科发5号”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等北方五省区示范推广2.5万亩,目前各地水稻长势良好、增产明显,抗稻瘟病、抗倒伏方面表现尤其突出。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认为,“中科发5号”和去年示范推广的“中科804”相比,丰产性、抗性、优质性、适应性结合得更好,是一个绿色、优质、高效的好品种。下一步要加强种业和水稻种植合作社、种粮大户、大米加工企业的结合,扩大推广种植和品种改造提升并行,把其做成一个我国水稻分子育种新阶段的大品种。
李家洋认为,水稻是我国居民消费第一口粮,水稻分子设计育种也是一项持续推进20余年,关乎我国农业、种业安全的重大科研项目。与常规、杂交育种相比,分子设计育种目标更加清楚,通过将相关水稻基因模块组合在一起,实现优良性状的聚合、品种的精确改良,然后到地里去栽培,不用再像常规育种那样百万株里选一株。育种更加有的放矢,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育种的效率。
“目前,经过20余年的基础性研究,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已经从实验室成功走到田间,进入了企业、种粮大户的手中,产业链条基本形成,下一步我们将在品种产业化推广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加大推广、宣传,切实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维才表示。
“中科804”和“中科发”系列水稻新品种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团队成功利用“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理论基础与品种设计理念所育成的标志性品种,实现了高产优质多抗水稻的高效培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陈萌山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突破性品种出现的并不多,必须寻找理论突破和技术突破,分子设计育种将是推动我国农作物单产实现新突破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