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食品科技 » 正文

加强耕地保护利用 筑牢粮食安全长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9-17    来源:中国科学报    浏览次数:480    评论:0
导读

我国对农产品总需求(消费)的1/7依赖国际市场,而美国是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主要供应者。针对美国率先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我国采取反制措施也对美国输入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在对美国产品加征关税的清单中有大豆、玉米、棉花等农产品。

  我国对农产品总需求(消费)的1/7依赖国际市场,而美国是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主要供应者。针对美国率先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我国采取反制措施也对美国输入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在对美国产品加征关税的清单中有大豆、玉米、棉花等农产品。

  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国居民对动物源蛋白需求增加,促使我国养殖行业快速增长。大豆榨油以后的豆饼,是畜禽特别是鸡与猪的饲料。旺盛的需求使得中国大豆进口量逐年飙升,因为国产大豆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目前我国大豆进口量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0%。2017/18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达9350万吨。

  但2018年大豆进口量下降了。其原因除了内需增幅放缓外,中美贸易摩擦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我国增加了从巴西、俄罗斯、乌克兰、印度、阿根廷、乌拉圭等各国大豆的进口,但总进口量还是下降了。从国内来看,尽管中国积极推进大豆产业的发展,提升国产大豆供应,但由于国内土地有限,而且需要优先保证其他粮食作物供应的稳定性,国产大豆增幅有限,满足不了需求。事实上,中国不仅从美国进口大豆,还进口大量其他农产品,包括小麦、玉米,以及肉类。

  由此笔者想到,近年来有人主张进一步开放国际市场,通过进口解决我国耕地资源不足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与粮食消费增长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既不符合国情,也不符合国际形势,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

  国际市场上粮食贸易量每年只能提供2.5亿多吨谷物,而中国每年仅谷物消费量就超过5亿吨。目前主粮和通过由粮食转换肉蛋奶等食品,我国每年粮食总消费量达7亿多吨,其中大约1亿吨来自进口。如果我们在世界上大量进购粮食,世界粮食价格肯定上升;世界上还有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处在饥饿线上,中国大量进口粮食的代价会比较大。况且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一个国家靠进口吃饭等于让别人卡住咽喉。

  2008年,国际粮价上涨,美国小布什政府顺势推出生物质能源战略,用玉米造酒精。表面上是为了以酒精替代石油,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其实是为了抬高世界粮价。幸亏我国自2004年以来实行更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和激励种粮的农业政策,使得粮食生产连年增产,稳定了物价,也使我国免受那次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了此后近十年的高速增长。因此,中国的粮食安全不能建立在大量进口的基础上,必须立足本国。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既要藏粮于技,更要依靠藏粮于地。

  毫无疑问,科技进步对我国粮食增产作用极大。但是应该看到,有些技术成果是与高投入相伴生的。比如,高产作物品种需要更多的养分供给。而提高养分供给就必须增加化肥用量。化肥用量大了,土壤养分势必提高,养分进入水体产生面源污染的风险就会进一步增大。因此,耕地保护不但可以保证作物播种面积来为粮食增产作出贡献,而且可间接地减少耕地化肥等投入,保护水环境。现有耕地中,除了那些有生态风险的或农民撂荒的耕地外,能保护的应该尽量保护。

  为了保证粮食安全,我们不但要保护一定数量的耕地,而且还要利用好耕地。利用好,就是在不造成耕地退化和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尽可能充分发挥耕地的生产能力。现在已经有很多成熟的可持续利用耕地的技术,比如保护性耕作技术、节水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等。

  同时,我们还要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并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常,人们都把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农业面源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与土地开垦不当及耕地利用不当联系起来。人们只知道提高耕地质量就是提高单位面积农田的产量。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通过土地整治工程提高耕地质量本身就是抵御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农业面源污染等生态问题的有效手段。将坡耕地修建成梯田,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也防止了养分随径流水流失,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河湖水质的富营养化。增加土层厚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提升土壤的缓冲能力,使土壤防旱抗涝,减少养分流失,降低面源污染的风险。农田防护林建设配合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防止土壤沙漠化。

  综上,我国对农产品的总需求(消费)已经有大约1/7依赖进口,如果再增加进口依存度,我们的风险会更大。因此,必须将粮食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只有保护和利用好耕地,才能筑牢粮食安全长城。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1909/17/14760.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