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苹果红了,又是一年丰收好时节。”陕西洛川,人称“苹果之乡”,这里出产的苹果,以色、香、味俱佳著称,更有“洛川苹果甲天下”之说。
金秋九月,秋风拂面。长江商报记者走进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菩堤乡向阳村,与果农分享丰收前的喜悦,听他们诉说与苹果的故事。
“种下一棵苹果树,要四五年才结果,十来年才能进入盛果期。十几年前一年收入有几千上万,现在一年能赚十几万。” 今年56岁的杨文光是土生土长的洛川县菩堤乡向阳村村民,祖祖辈辈是农民的他通过多年种植苹果走上致富路。
在洛川县,像杨文光这样的果农还有很多,共同将洛川这个革命老区打造成苹果之乡,小苹果在这里成为大产业。11年前,长江商报记者曾来到菩堤乡采访,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在种植苹果树,当年种植的苹果树已经进入丰收期,成为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全县95%以上的农民从事苹果种植,95%的收入也来自于苹果产业。预计今年苹果产量达到90万吨,产值有望超过50亿元,苹果已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的致富产业。
这些年来,洛川不仅通过苹果产业助力农民脱贫致富,还以此为抓手,使乡村旧貌换新颜。“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去年已完成5000多座改厕,引进自来水管道告别驴拉水,90多户孩子考取大学,苹果销售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同时,县委、县政府用改革的办法激活集体经济动能,”把农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老百姓可以直接和农商行贷款,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秋收时节,“苹果之乡”陕西洛川迎来苹果丰收季。这一系列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也让洛川县今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试点县。向阳村村民由衷地向记者感叹道:“感谢政府的支持,向阳村的苹果越卖越好,洛川的城乡面貌越来越好,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农民收入95%来自于苹果产业
洛川县位于陕西中部,这里沟壑纵横,丘陵起伏,是中国少有的黄土地质带,海拔800米到12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是苹果最佳优生区。
九月底,离丰收的季节越来越近。向阳村的苹果园已经开始飘出淡淡香味,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放眼望去,这里除了房舍和道路外,全是看不到边的苹果树。
在通往向阳村的盘山公路上,随处可见辛勤劳作的果农。剪枝,施肥,疏果,套袋,娴熟地忙碌着。弯驼的脊梁,粗糙的皮肤,“红富士”的脸颊时刻显现着自己的出处。
1945年,洛川人屈伸资助自己的勤务兵李新安在部队驻地灵宝县学习苹果栽培和养蜂技术。三年后,屈伸出钱购买苹果树苗,托李新安运回洛川,在阿寺村进行栽培试验,由此翻开了“洛川苹果”第一页。改革开放之后,农民在自己的承包田上有了自主经营权,生产积极性高涨,洛川苹果产业得到大力发展。
20多年前的高树村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当地土地异常贫瘠,村民靠种粮收入微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1995年以后,村里开始种苹果树,既给荒山披“被子”,又给自己挣“票子”。村民都觉得“种苹果比种庄稼强”,这一种就种了将近20年。
“种下一棵苹果树,要四五年才结果,十来年才能进入盛果期就可卖钱。”今年56岁的向阳村村民杨文光向长江商报记者讲述道,向阳村1995年开始大面积种植苹果,2015,2016年才开始销售赚钱,随着丰收期的来临,村民的收入水涨船高, 2010年前后,苹果种得好的家庭,一年纯收入能达到十几、二十万。
56岁的杨文光、53岁的杨润虎、48岁的杨广田、50岁的杨广社是一家四兄弟,他们1995年开始种植苹果,依靠几亩果园供出好几个大学生;依靠果园盖起了门楼,院里修了平房。在洛川县,像杨家兄弟这样的果农还有很多,共同将洛川这个革命老区打造成苹果之乡,小苹果在这里成为大产业。
洛川县菩堤乡木家塬村地处偏远,道路不畅,农民虽有大片果园,可苹果运不出去,卖不上好价钱。2016年,洛川县投资1300多万元,修通了16.1公里的通村公路,不仅激活了这里的产业,更点亮了群众的心。路修好第一年,这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增长了3000多元,这条路被当地群众称为“脱贫致富路”。
据了解,在洛川,95%的农民从事苹果产业,农民收入95%来自于苹果产业;60%的果农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12%的果农户年收入超过20万元,76%的农户拥有小汽车。
村民收入提高了,生活也变好了。曾经的土筑小平房变成了两层小高楼,在政府的支持下,乡村基础设施也日益改善,原来尘土飞扬的泥土小路变成了双向道的沥青路,引进自来水管道告别驴拉水解决了缺水问题,教育条件也得到改善,村里考取大学的孩子越来越多。
搭上电商销售快车促果农增收
“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都是中老年没什么文化更不懂电商互联网。”杨家兄弟告诉记者,之前村里销售苹果的出路主要还是靠客商来收,苹果被客商在田间地头直接拉走,收购价格在2-4块,到消费者手里可能卖15-16块,客商压低价格,利润都被他们赚走了。
向阳村的苹果种植并非一帆风顺,杨文光告诉记者,以前没有统一的管理都是各家种各家的,粗放式的种植技术与管理模式,较低的市场价格使得苹果不仅单果质量偏低,而且没有销路。
如果碰上不好的年景,遭遇了冰雹天气,或是赶在花开时节来上一场倒春寒,更是毁了一家人的吃喝来源。
2014年以来,洛川开始在全县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地发展,使“互联网+”理念深植于全县干部与果农心中。目前,洛川县已完成电商人才培训2901人,孵化相关企业45家。洛川县被国家商务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同时给群众组织一些苹果管理方面的技能培训。
“通过互联网销售苹果,改变了苹果的售卖模式,也改变了以往客商订价的主导角色。以前客商说多少钱就卖多少钱,后来我们通过网络销售,苹果卖得快,价格还高。”电子商务销售渠道也为延安苹果打开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去年延安市新增电商企业25家,累计达到262家,开设各类网店、微店1.4万多个,线上销售苹果9.58万吨,较上年增加6.81万吨。
此外,洛川县还与企业建立果畜专业合作社苹果示范基地内,果农们将采摘好的苹果往外转运。通过标准化管理,洛川全县50多万亩苹果园全部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苹果)原材料生产基地认证,苹果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效益大幅提高,全县六成以上果农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全县苹果产业总收入超过45亿元。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宣传,洛川苹果逐渐走出国门,果农的收入也是节节攀高,经过70多年的努力,洛川县真正实现了一县一业,成为产业富民的典范,洛川苹果也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国际品牌。
据悉,“洛川苹果、延安苹果”是延安的两个区域公共品牌,2018年品牌授权企业、合作社130家,累计达到427家。在全国20个省72个城市建立331个直销店,销售苹果3.27万吨,销售额4.23亿元,平均销售价格12.9元/公斤。
如今,洛川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绿色无公害产品示范县、苹果标准化建设示范县、特色产业示范县等称号。50多万亩的种植面积占到了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0%,产量达到90万吨,农民人均3.1亩地,居全国之首。全县16万果农中,95%都从事的是苹果生产,95%的收入也来自于苹果产业。苹果产业无疑已成为全县百姓脱贫、增收、致富的支柱型产业。
一年产值有望超50亿
作为陕西省最大的苹果生产区域,延安洛川县瞄准苹果市场的下游产业链,大力发展果品精细化加工、电商销售等“后整理”产业,让一颗颗小苹果变成当地果农增收的“金苹果”。
在洛川,说“苹果浑身都是宝”一点也不夸张。鲜商品果通过分级销售进入全国各级水果市场,次果卖到果汁厂榨成果汁,中间的三级果则被用来酿造苹果醋饮、制成苹果脆片,疏下的苹果花被做成美容养颜的花果茶,苹果树皮变成精美的苹果树皮画。甚至,连老树桩、废枝条都能变成钱。
“优质果卖给商客,次果就卖给了附近的加工企业,总的来说,我一年套十万苹果袋,下捡果和次果能收入一万多块钱,树上的各种果子都能变成了我们的收入。”从传统的田间地头销售,到进军高端市场、搭乘“网络快车”,从单一的苹果种植到开发出苹果醋饮、苹果脆片、苹果花茶……近年来,洛川县积极推动苹果产业工作。果农和企业都在不断地尝试延伸苹果产业链,用洛川苹果撬动了全县经济的杠杆,苹果已渗入到洛川经济的每个角落,洛川依靠苹果真正实现了“一业兴百业旺”
2018年底,该园区建成了世界上单点规模最大的13万吨保鲜贮藏库群,形成了以鲜果交易、贮藏保鲜为一体的仓储交易中心,近几年仅贮藏环节平均每斤增值0.5元,每年为果农增加收入1.2亿元以上。
园区还建成了果饮、果干、果汁、果袋、果筐等苹果产业关联加工区,形成一定规模的果业关联产业加工集群,年产值达1.5亿元,有效拉动了就业,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质量的物资供应。
这些年来,洛川县委、县政府围绕打造现代果业强县,在苹果分选、冷藏、包装、市场建设、加工、休闲旅游等等各个环节上下功夫,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全力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目前,洛川县已引进建成4.0智能化分拣线9条,累计建成选果线42条,苹果分级分批采收达到90%,分级分选能力居全市首位;建成冷气库3.77万吨,冷(气)库总贮藏能力达到50万吨,居全省之首。到2020年,洛川县将建成4.0智能选果线23条,累计建成9家果汁、果醋饮、脆片加工企业,实现了生产环节提质、加工环节增值、流通环节增效,使洛川苹果产业迈上了转型升级快车道。
目前洛川全县64万亩耕地中,苹果面积占到了5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80%以上,全县95%以上的农民从事苹果产业。预计今年苹果产量达到90万吨,产值有望超过50亿元,苹果已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的致富产业。
攻坚脱贫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
打通苹果全产业链后,如何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成为新的课题。
延安市市长薛占海表示,2018年通过后整理,带动苹果产值增加18亿元,果农人均增收2510元,此举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厚实的产业基础。
作为拥有广泛苹果种植面积、大量存储空间和完整营销体系的洛川县,当仁不让地成为延安市苹果后整理工作的探路者、引领者和示范者。
“苹果产业后整理对于苹果产业发展来说,可以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洛川县委副书记、县长张继东表示,过去老百姓只会种、不会卖,现在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打通生产端和消费端通道,提高苹果市场化程度。通过成立直播团队、建立大数据中心、研发无人售卖机等措施,实现洛川苹果和消费者无缝对接,同时也助推全县苹果电商和微商的快速发展。
同时,政府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把苹果产业后整理作为脱贫攻坚最大的民生工程,出台了《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果业强市意见》、《2018-2020年苹果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和《持续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措施》,对新购置的智能选果线按30%比例补贴,新建冷气库每1000吨奖补35万元,对参与后整理的企业、合作社优先项目立项、用地保障和金融支持,充分运用政策杠杆,调动企业、果农参与后整理的积极性。去年财政扶持将近1亿,撬动了市场资本近8亿,为苹果产业后整理注入了活力。
目前,洛川苹果已建成面积近千万亩、产量过千万吨的生产基地,仅苹果一个产业就使近200万农户、全产业链近1000万人嵌入产业之中,陕北、渭北黄土高原的许多贫困县因为有苹果产业的支撑,实现了脱贫致富。以苹果为主的果业,是陕西特色现代农业的突破口。
“工业转型,果畜增效,旅游兴业,攻坚脱贫。”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立足陕西农业农村实际,在“优势和特色”上做文章,提出实施“3+X”工程,打造以千亿级苹果为代表的果业、以千亿级奶山羊为代表的畜牧业和以千亿级棚室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猕猴桃、茶叶、中药材、魔芋、水产等。努力践行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