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在河南省新乡县小冀镇冀庄村,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组织专家对该所副所长卢为国研究员选育的国审大豆新品种“郑1307”进行实打验收,验收面积为100.4亩,平均亩产为303.1公斤,加上田间损失,亩产高达320.5公斤。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天富表示,“郑1307”实收面积超过100亩并且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在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创造了新纪录。
据悉,大豆单产水平低是目前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韩天富介绍说,此次百亩测产创造新纪录,得益于良种良法的配套。卢为国介绍说,“郑1307”特别适合在黄淮海地区种植,该品种除了高产之外,成熟期适中,既能获得充分的光热资源又不影响冬小麦种植,抗病性好,抗病毒病、根腐病、拟茎点种腐病效果明显。同时它还抗裂荚,风吹日晒后裂荚少,特别是落叶好,底荚高度适中,适于机收。此外,该品种的籽粒外观也很好,籽粒饱满,适合做豆腐等豆制品。
有了良种,还得有配套的技术才能保证高产。为了解决黄淮海地区夏收后在布满麦秸的耕地上不易播种大豆的难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并推广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该技术通过横向抛秸解决了播种时秸秆堵塞播种机的问题,也解决了土壤培肥和秸秆禁烧问题。
“免耕覆秸技术栽种均匀,可做到苗齐苗匀、合理密植。秸秆覆盖在大豆上面同时起到调温、保湿、防板结的作用。可以说,大豆与麦秸化敌为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大豆产业体系黄淮区域专家组组长吴存详说。
“这探索了在目前栽培技术水平下可复制、可推广的高产栽培模式,打造了百亩高产示范典型,推动了黄淮大豆产量提升。”韩天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