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几乎是所有小朋友最爱的味道,许多大人亦对它无法自拔。不过,对于三岁以下婴幼儿来说,带甜味的“糖”可不是什么好东西。
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发布了一项“禁令”—— 建议禁止生产商在3岁以下婴幼儿食品及饮料中添加游离糖。
WHO发布调查报告称,其于2016年至2017年间,抽检了英国、丹麦和西班牙市面上的婴儿食品,在检测过程中发现,部分生产商在食品中加入了果蓉等以增加糖分,若经常食用这些食品,会给婴儿造成龋齿、肥胖等多种健康伤害。
虽然“禁糖”只是WHO的一个建议,而不是硬性法规,但这也给家长释放出一个信号:婴幼儿摄入过多糖分,危害不可小觑。
吃糖带来健康隐患
对比吃盐来说,摄入过多糖分对婴幼儿的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
“糖上瘾”就是一大危害。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解释道,糖进入人体会作用于脑部,干扰饥饿激素和瘦素的作用。饥饿激素会让人产生饥饿感,瘦素可以让人产生饱足感,而糖却会干扰饥饿激素和瘦素的运输和转导,总让人感觉吃不饱。此外,糖可以降低脑部奖赏中枢的多巴胺信号,所以糖会减弱食物带来的愉悦感,让孩子吃得更多,有类似“上瘾”的感觉。
虽然大部分家长会控制婴幼儿对糖的摄入,可一旦打开了吃糖的大门,就很难关上。如果三岁以下婴幼儿过多摄入糖分,会对其带来健康隐患。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对《中国科学报》表示,婴幼儿如果过多地吃糖,会降低膳食的营养素密度。同样的热量摄入值中含更少的营养素,会影响到营养质量,造成虚胖,从而增加超重肥胖和Ⅱ型糖尿病的隐患。
“如果孩子吃甜食多了,其他营养含量高的食物就会减少。”范志红称,如果从小摄入甜味浓郁的食物,还会让幼儿养成嗜甜口味,影响他们接受其他不加糖的食物,从而降低食物的多样性,减少没有甜味但营养价值高的食物的摄入量。
另外,吃糖相当于给细菌生长代谢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能量,也就增加了龋齿的风险。中日友好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徐宝华科普道,3岁以下孩子的牙齿属于乳牙,乳牙的矿化程度比较低。当甜食进入口腔后,细菌通过代谢将糖转化成酸,而酸会使牙齿脱矿,形成龋洞。他还指出,摄入甜食如果不加以节制,会导致血钙浓度较低,造成视网膜弹力减退,影响眼球壁发育,增加日后近视几率。
前几年,WHO曾发布成人和儿童游离糖摄入指南,建议糖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10%以下,最好是能够进一步控制在总能量的5%以下。而现在WHO建议3岁以下婴幼儿食品禁止加糖,在多位专家看来,就是因为WHO已经意识到,糖分摄入的潜在危害是长期的,可能伴随孩子一生。
如何减少糖摄入?
世界卫生组织此次建议禁止添加的游离糖包括:添加糖和其他甜味剂(包括所有糖浆、蜂蜜、果汁、浓缩果汁或甜味剂如糖精、安赛蜜、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甜叶菊);果汁和浓缩果汁(除少量添加的柠檬或柠檬汁作为防腐剂)。
为了促进各国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法律措施,避免在婴幼儿食品中使用“不恰当的宣传”,WHO称,未来还将更新婴儿食品的指导,让成员国能以此为参考进行立法,避免婴儿摄取过多糖分。WHO还建议,婴儿从出生起至6个月期间,应接受母乳喂养。
据《中国科学报》了解,目前,国内并没有硬性规定幼儿食品的含糖量,也没有规定具体哪些食品是三岁以下婴幼儿食品。那么,如何帮助婴幼儿减少糖分的摄入?范志红建议,首先就要从添加辅食开始,不给任何添加糖的食物。
“除了水果、水果干和正常加糖的酸奶,其他甜味食品都不食用,这样孩子就习惯于糖不多的饮食状态。一旦已经嗜甜,改变就比较麻烦了。”范志红说,如果已经嗜甜,建议逐渐控制数量,用甜味低的替代甜味高的,用水果、水果干和酸奶替代添加糖的零食点心,戒掉甜饮料。另外,家长也应该起到示范作用,家里喝八宝粥、汤、豆浆等,都不要加糖,养成习惯,过几个月孩子就能逐渐恢复正常的清淡口味。
刘庆春建议,家长给3岁以下婴幼儿做饭时应尽量保持原味,除了少量的植物油,最好少加盐、糖及刺激性调味品。辅食中可适量加入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能够清洁牙面,预防龋齿。
阮光锋则建议,即使是纯果汁也要少喝,尽量直接吃完整的水果。榨果蔬汁时也要尽量多放蔬菜,少放水果。另外,家长在购买包装食品时,也要注意看营养标签。尤其是那些号称“零脂肪”“低糖”或“无糖”的食品,一定要注意看它的成分和营养素含量。另外,在食品标签中,有很多东西其实也都是糖,比如玉米糖浆、麦芽糊精等,如果有这些东西存在,也要注意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