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食品科技 » 正文

“科技特派员+”助推安徽粮食产业提质增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2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152    评论:0
导读

。“十二五”以来,安徽省建立“产、学、研、推、用”一体化研发、协同推广粮食丰产科技的长效机制,在原有四级农技推广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吸纳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组织科技人员带着科研成果加入技术示范推广队伍,创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经营主体多元需求的“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推广新模式,不仅加快了安徽稻麦丰产科技进步,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而且打造技术成果转化的快捷通道,带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的明显提升,促进了安徽粮食提质增效和产业升级,为安徽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日,在科技部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的通报表彰中,安徽粮丰工程首席专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吴文革名列其中。“十二五”以来,安徽省建立“产、学、研、推、用”一体化研发、协同推广粮食丰产科技的长效机制,在原有四级农技推广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吸纳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组织科技人员带着科研成果加入技术示范推广队伍,创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经营主体多元需求的“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推广新模式,不仅加快了安徽稻麦丰产科技进步,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而且打造技术成果转化的快捷通道,带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的明显提升,促进了安徽粮食提质增效和产业升级,为安徽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悉,“十二五”安徽粮丰工程实施以来,安徽将项目实施与科技特派员选派相结合,积极探索粮丰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结合的长效合作机制和新方法,建立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先后印发《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意见》《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科技特派员选拔管理意见》等文件,完善一系列支持政策,精心组织开展选派工作,组建18家粮食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通过国家“三区”人才计划、科技计划项目等加大支持力度,依托涉农高校院所,共选派省、市、县级粮食科技特派员600多名,创建了“科技特派员+”多元技术推广新模式,变科技特派员“单兵作战”为“团队作战”。

  “科技特派员+”模式突出4个结合:“科技特派员+示范样板田”是在18个主要示范县建立千亩核心区、万亩示范区和百万亩的辐射区,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加快粮丰技术示范应用;“科技特派员+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是在安徽三大粮食主产区培育、培训210家新型经营主体,促进技术规模化示范应用;“科技特派员+粮油企业-品牌粮”是特派员入住企业,协助创建企业,开发知名产品与品牌;“科技特派员+地方优质粮产业”是拓展产业链与服务链,创建区域公共品牌、行业品牌,带动区域粮食产业优化升级。

  “科技特派员+”多元推广服务新模式运行以来,在服务成效上实现“四个促进”。促进了技术创新,创新优化了水稻毯苗/钵苗机插、精量机直播、一种两收、优质专用小麦精确机条播、高畦降渍等高产高效或避灾稳产增效技术模式5套,集成江淮三大粮食生态区稻麦周年绿色丰产优质增效栽培技术体系8套,制订省级技术标准28套;促进了先进技术成果转化,2016年-2018年3年稻麦丰产增效技术成果在安徽省12个市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9178.8万亩,增产粮食216.25万吨,增产增效55.6亿元,节约成本68.5亿元,新增累计纯收益达124.1亿元;培育了粮丰科技人才和科技推广服务技术骨干,壮大了安徽粮丰科技队伍。“粮食丰产科技创新团队”“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等2个团队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人才工程“115”产业创新团队,4人入选国家及省级人才工程,16人获得国家及省级粮食生产表彰,1人获得2019年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项目组织各级培训班500场次,培训10万余人次,其中基层农技员5000人次、种粮大户1万余人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10多家;促进了粮食产业升级,与企业合作开发出新型育秧基质、江淮稻麦专用控释、控失肥等新产品,打造了“白湖香软米”“青草香”“万乐稻米”“雁湖面粉”等知名粮食品牌,创建“含山大米”“南陵大米”“怀远糯稻”“霍邱虾田米”等一批区域公共品牌、行业品牌,带动区域粮食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1911/12/6687.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