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11月13日电 13日,獐子岛回复深交所称,尚未能获知导致本次虾夷扇贝大规模自然死亡的具体原因,死亡时间距抽测采捕时间较近。
11日晚间,獐子岛发布提示风险称,根据公司2019年11月8日-9日已抽测点位的亩产数据汇总,已抽测区域2017年存量底播虾夷扇贝平均亩产不足2公斤;2018年存量底播虾夷扇贝平均亩产约3.5公斤,亩产水平大幅低于前10月平均亩产25.61公斤,公司初步判断已构成重大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减值风险。
对此,深交所火速下发关注函。要求獐子岛就底播虾夷扇贝短时间内出现较大面积死亡的原因等事项做出说明。
獐子岛在回复“扇贝存货减值对公司业绩影响”中指出,截至2019年10月末,公司2017年底播虾夷扇贝(面积26万亩)消耗性生物资产账面价值1.6亿元、2018年底播虾夷扇贝(面积32.4万亩)账面消耗性生物资产账面价值1.4亿元,合计账面价值3亿元。
对于扇贝大面积死亡的原因,獐子岛回复称,公司正组织海洋专家和科研机构,将尽快赶到海洋牧场现场进行勘查并将进行扇贝自然死亡原因分析。截至本公告日,尚未能获知导致本次虾夷扇贝大规模自然死亡的具体原因。
11月12日,獐子岛董事长吴厚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底播扇贝可能是刚死的。其依据是公司所发现的大部分死贝的壳体间韧带具有弹性,部分壳体中尚存未分解掉的软体部分,而扇贝的软组织一般在死亡后几天时间就会消失。
獐子岛也在回复中指出:底播扇贝是在近期出现大比例死亡,死亡时间距抽测采捕时间较近,死亡贝壳与存活扇贝的壳体大小没有明显差异,大部分死贝的壳体间韧带具有弹性,部分壳体中尚存未分解掉的软体部分。
算上此次的扇贝死亡,獐子岛的扇贝“消失”案件,5年来已经花式上演了3次,此前两次的原因各有不同,第一次是“低温失踪”,第二次则是“高温饿死”。
2014年10月底,獐子岛公告称,因北黄海遭到几十年一遇异常的冷水团,公司在2011年和部分2012年播撒的100多万亩即将进入收获期的虾夷扇贝绝收。受此影响,獐子岛当年业绩出现大变脸,由前三季度的预告盈利变为全年亏损11.89亿元。
2018年2月,獐子岛再次公告称,因降水减少导致扇贝的饵料生物数量下降,养殖规模的大幅扩张更加剧了饵料短缺,再加上海水温度的异常,造成高温期后的扇贝越来越瘦,品质越来越差,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的扇贝没有得到恢复,最后诱发死亡。为此,獐子岛对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计提跌价准备或核销处理,相关金额将全部计入2017年度损益,导致公司2017年全年亏损7.23亿元。
对于獐子岛扇贝的再次跑路,新华社发表评论称,资本市场并非儿戏,类似扇贝屡次三番上演“跑路”,如果不彻查真相,会让投资者失去对市场的信心。对于触碰底线的上市公司,有关部门须依法依规进行处理问责,甚至予以退市,让市场真正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良性土壤。唯有如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更好保护,我国资本市场才能真正实现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