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粮食生产能否保持后劲?(经济数据辩证看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18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940    评论:0
导读

 中国经济“三季报”数据显示,全国夏粮和早稻同比增产60.6万吨。当前秋粮收获接近尾声,全国粮食丰收已成定局,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延续连年丰收的好形势。

  又是一个丰收年!

  中国经济“三季报”数据显示,全国夏粮和早稻同比增产60.6万吨。当前秋粮收获接近尾声,全国粮食丰收已成定局,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延续连年丰收的好形势。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今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对于保供给、稳物价、惠民生、增信心发挥着重要基础支撑作用,为我们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主动。

  今年粮食总产“含金量”更高

  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截至11月14日,北方收获基本结束,南方双季晚稻已收获完成84.4%,今年全国粮食总产将连续第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同样是1.3万亿斤,今年的‘含金量’不一样。”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分析:

  ——结构更优。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把少的、好的调上来,让多的、非优势的减下去。去年全国调减非优势区水稻800多万亩、玉米400多万亩,今年继续调减;大豆、薯类、优质饲草等短缺品种补位,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增加1000万亩。田野上的加减法,换来产业布局的一手好牌,无效供给少了,有效供给更多了。

  ——生产更绿。今年,我国继续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3000万亩,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小麦播种药剂拌种、种子包衣等节药技术推广比例8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过70%。节水、节肥、节药等绿色生产方式广泛推广,农业的生态底色越发鲜明。

  田野里的农民感受最直接。“看这秆青籽黄,熟相好!”安徽颍上县鲁口镇种粮大户李士雨,站在节水抗旱稻田边感叹,这稻子产量不减,米质更好,还可节省50%以上的灌溉水,真是不错。

  ——质量更高。尽管今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略减,但得益于单产水平的恢复性增长,夏粮总产量同比增长2.1%。市场导向提质量,全国优质专用小麦比例达到3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认证绿色食品产品11998个、有机产品319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55个,“三品”总数超过4万个。今年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可以说,我国正处在历史上粮食安全形势最好的时期。”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表示。

  “总体上看,我国粮食供给能力有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分析,看总量,粮食总产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标志着综合生产能力站上一个新台阶。看人均,目前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超过940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看自给率,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

  粮食连年丰收,又站上1.3万亿斤台阶,是否可以高枕无忧?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从中长期看,我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从需求端看,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指出,人口对粮食供给的压力持续存在。农业农村部预计,未来10年,工业饲料产量及消费量将持续增加。不仅是总量问题,随着消费不断升级,人们更追求吃得好、吃得健康安全,对粮食的结构性需求更加多元、多样。

  从供给侧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业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4%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但在持续高产背后,一些地方出现了地下水超采、黑土层变薄等问题。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谁来种地”问题凸显,这对提升粮食供给体系带来新挑战。

  难题怎么破解?新时期,粮食生产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实现“旧动能”向“新动能”的转换。

  ——把握好量与质的关系,让中国饭碗不缺粮、装好粮。稳住耕地,确保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休耕轮作,将耕地质量提升1—2个等级。科技增粮,提升单产,新品种不断迭代,良种、良法、良机配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推进经营体系改革,221万多家合作社辐射带动全国近一半的农户,超过40%的耕地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更多标准化技术落户田间。“粮食生产内涵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有效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叶兴庆说。

  ——处理好生产与生态的关系,让粮食丰收更可持续。摆脱资源紧箍咒,全国普及秸秆还田、地力培肥土壤改良等综合配套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绿色技术,为土地持续“减肥”“节药”、补充“营养”。到2030年,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将提高到0.6以上,农业源氮、磷污染物排放强度和负荷将分别削减30%和40%以上。广袤田畴不断积蓄粮食可持续发展新能力。

  ——衔接好供与需的关系,更好满足消费升级。大米要吃绿色品牌,做面包要用优质高筋粉……通过统筹粮食生产、储备、流通三个能力建设,强化全产业链,优化供给体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

  一片片田野种出放心粮。“现在客户扫下二维码,就能看到从种到收再到加工的全过程,质量放心,自然愿意多掏钱。”黑龙江省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宏亮说。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不断完善,3.7万家龙头企业带动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实现“好质量看得见”。

  一家家工厂带动质量兴粮。在山东西王集团,从玉米淀粉、食用葡萄糖到结晶果糖、玉米油,一颗玉米变身一系列高附加值健康产品,广受消费者欢迎。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到2020年,全国粮食优质品率将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粮食加工转化率将达到88%。

  李国祥说,粮食生产发力供给侧,加快从“高产”向“优质、高产”并重转变,着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产得出、供得上

  连年高位运行,未来粮食生产还有后劲吗?

  “粮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要确保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叶兴庆认为。

  确保产能安全,我国谋篇布局,持续发力。

  ——藏粮于地,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实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就可以基本上保障粮食收成,这是我们的看家底数。”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到2022年,我国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目前已建成6.4亿亩,粮食亩产提高约100公斤。同时,我国划定了10.58亿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建成后,可保障我国95%的口粮、90%的谷物消费量。

  ——藏粮于技,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第三代杂交水稻日前首次公开测产,1046.3公斤的亩产充分展示了我国粮食生产巨大的增产潜能。该项目负责人李新奇介绍,我国目前水稻平均亩产500公斤左右,普通农民种植第三代杂交水稻亩产可达800公斤。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王秀东介绍,随着我国由世界农业科技大国向强国大步迈进,土地产出率还有提升空间,据测算,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粮食单产还可提高10%以上。

  ——调动积极性,不让抓粮种粮者吃亏。

  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加力:抓粮抓重点,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每年为主产区减轻负担近300亿元,建立产粮大县、产油大县、制种大县等综合奖励政策体系,不让重农抓粮吃亏。稳粮稳农民,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建立玉米、大豆“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机制,今年安排180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有力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王秀东认为,下一步要加力实施导向鲜明的政策举措,加强精准施策,更好激发抓粮种粮的积极性。

  “有了数量充足的高质量耕地,有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有了积极性高的种粮抓粮队伍,大国粮仓一定会根基稳固,我们的饭碗就能端得牢牢的。”李国祥说。
 
关键词: 粮食,中国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1911/18/8920.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