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食品工业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科技革命重塑行业生态 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共话未来食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2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浏览次数:895    评论:0
导读

日前,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在湖北武汉举行,年会期间,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中国经济网共同打造的食品领域科学家与企业家协同创新对话平台召开。通过对话探讨“优势与不足——未来的挑战在哪里?”“品牌与创新——全球化机遇在哪里?”形成产、学、研、政的协同创新对话机制,进而促进产业界与科技界的结合,推动产业合作及价值提升。数十位科技界与企业界的大咖出席会议并参与探讨。

  日前,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在湖北武汉举行,年会期间,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中国经济网共同打造的食品领域科学家与企业家协同创新对话平台召开。通过对话探讨“优势与不足——未来的挑战在哪里?”“品牌与创新——全球化机遇在哪里?”形成产、学、研、政的协同创新对话机制,进而促进产业界与科技界的结合,推动产业合作及价值提升。数十位科技界与企业界的大咖出席会议并参与探讨。

  我国食品学科具备国际话语权

  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发布的2018年统计报告显示,在产业地位方面,规模以上企业数达4万多家,全部工业比重占到10.8%,主营业务收入8万亿元,利润和解决就业人数占全部工业比重均为8%左右,在国民经济中排名第五;在行业构成上,食品工业分为三个大类的行业,农副食品加工占58.4%,食品制造业为22.7%,酒、饮料和精致茶制造业接近20%;在经济效益上,利润总额5千多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7.1%;在进出口方面,201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1.25万亿元,出口4500多亿元,进口7900多亿元,进口多于出口,从进出口的结构来看,出口产品主要是粗加工的食品,比如水海产品、蔬菜、水果、坚果,进口则主要是食品原料,如粮食、大豆、肉类、乳制品。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指出,优秀的企业家会借助科技的力量让企业腾飞,而优秀的科学家也会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将理论与企业融合,发现行业问题,凝练成科学问题。因此,在理念、技术和发展方向上,科技界和企业界拥有共同的目标。

  70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和人民的饮食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49年细分子行业不足10个,到2018年超过60个,几乎覆盖全食品领域。产业发展的同时,我国食品科研能力也快速提升,食品学科已在国际上具有重要话语权。2019年,世界食品领域排名前十的高校中,中国高校占据5席,全国已有356所食品院校、80余个科研院所。中国食品科技界已拥有全球基数最大的科学家群体,形成对食品工业强大的科技支撑。

  创新引领食业发展

  虽然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食品处处长李强认为,食品工业当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食品生产原料自给能力存在短板,其中,一些大宗产品依赖进口,专用原料品种缺乏,食品加工的原料品种跟用于鲜食的农产品品种有一定差异,一些农产品原料价格偏高。二是产业集中度比较低,研发和市场竞争力方面都不强,产品存在同质化倾向。三是产品不能很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存在中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不足,知名品牌比较少的情况。此外还存在质量安全隐患,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网络谣言严重影响消费者信心等问题。

  专家表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工程等新技术的应用,使传统食品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任务,也是实业界和科学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破解难题的钥匙就是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

  “食品行业的机遇,第一个是原创性研究的产学研携手,第二是如何将传统食品、特色食品现代化,第三个是产业平台联手,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原会长郭传杰指出,科技革命将从“从无到有,创造全新产业”“给传统行业赋能,对制造业改造、转型、升级”“以大数据、云计算、AI为核心要素,重塑行业生态,提高全行业的效能”三种模式推进产业创新。

  我国食品工业未来会如何发展?李强认为有四个趋势。一是绿色化、功能化、休闲化。当下,我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超过1万家,产品超过2万个,高营养密度、功能性食品受到消费者青睐。此外,绿色化还将使用更天然的原料,生产过程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排放也会进一步减少。二是现代信息技术日趋成熟,劳动成本持续上涨,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期待以及监管要求日益严格,倒逼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三是龙头企业规模化、国际化、纵向一体化。我国百亿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已经达到31家,很多行业诞生了居于绝对领导地位的龙头企业,且在龙头企业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海外建立基地,拓展市场。龙头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自主可控的农产品原料种植基地或者养殖基地。四是生物技术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李强说,比较典型的是益生菌、发酵剂和酶制剂,能够为企业形成独特竞争优势,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在传统的食品消费市场饱和的情况下,这种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对整个食品生产体系带来革命性的效益。

  找准势能迎接全球化挑战

  在对话环节,上海海洋大学原校长潘迎捷对话多位食品企业家和科研专家,探讨全球化情况下,企业的品牌与创新机遇。

  “谁能生存下去?有国际视野、有创新、有品牌的企业才会生存下去。”杜邦营养与生物科技事业部食品饮料部亚太区总监李永敬指出,未来食品有三个领域值得关注,一是植物源食品,二是老年食品,三是发酵类食品。企业应与学院联合起来,开放式创造更多第一流的品牌。

  伊利集团副总裁刘春喜提到热词“国潮”,他认为进博会给企业带来很大机遇,但如何把握住这个机遇,让国货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国潮”便是一个方向:一靠创新,二靠品牌建设。他指出,满足消费者高品质、多元化的需求就是创新的源泉和核心动力。

  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蓉表示,发酵行业是食品行业的朝阳行业,细胞培养以及发酵技术是安琪的强项,企业会抓住合成生物学发展的有利时机开创未来,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加大与科技界的合作,提前布局。

  旺旺食品生产研发群总处长曹永梅介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旺旺在原料采购和监控上注重科技创新,也对市场精耕细作。而从品牌创新的角度,掌握如何与新时代的消费者链接、沟通对零售端做B2C的食品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全球化的需求问题有两种,一种是迎合需求去做优化,另一种就是去创造需求。”金光集团中国食品企业事务副总裁黄品潔说,相信未来全球化的成功,要靠科技与合作。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任发政表示,全球化与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势能。对食品界来说,势能体现在原料、科技创造、科技生产和文化输出四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开放的态度学习国际上的经验和创新元素,获得自己的势能。同时,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没有通用经验,必须按照自己需求分析痛点,找到解决办法。

  南开大学教授王硕表示,基于全营养概念下的健康食品的设计与制造,基于精准营养干预的食品设计与制造和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提升传统技术都是未来食品的发展方向。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则指出,全球人口数量会越来越多,未来食品首先要考虑人类能否吃饱。而生物工程技术、组学技术等科技的进步,会让未来的部分食品从工厂上生产出来,农产品和食品的划分会愈发清晰。

  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县委书记宋庆林也从地方平台如何打造放心食安谈了汤阴的管理经验,作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工业名县”,汤阴县从严格监管、智慧溯源、诚信保险、客户宣传、生态保障五条路径打造“舌尖上的安全”。
 
关键词: 美食,食品,中国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cnffc.cn/news/201911/22/8620.html 。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cnffc.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1-2020 冷冻食品工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冷冻冷藏食品专业委员会主办    络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维护

粤ICP备190617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