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指向了野生动物交易市场,也给特种养殖和异宠(异域宠物)敲响了警钟。
2月10日,据新华社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经部署启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工作,拟将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增加列入常委会今年的立法工作计划,并加快动物防疫法等法律的修改进程。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主任王瑞贺对此表示,有必要进一步补充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扩大法律调整范围,加大打击和惩治乱捕滥食野生动物行为的力度。
“尴尬”的特种养殖
业内认为,疫情将会影响到特种动物养殖业,即便是规范化养殖。
由于特种养殖的动物,肉、蛋、奶、皮毛,甚至粪便,为市场所需,再加上这个行业具有投资低,经济效益高的特点,为一部分返乡创业群体所热衷,甚至有地方将之视为“野生动物保护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桥梁”。
在我国,特种养殖种类较多,并且有一定养殖历史。
国家林业部门曾公布了梅花鹿、非洲鸵鸟、果子狸、山鸡、竹鼠等54种人工驯养繁殖技术成熟、可商业性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的陆生野生动物的名单。但国家林业部门相关负责人在发布名单时特别强调,不少野生动物往往会带有病菌病毒,因此,加强卫生防疫管理是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利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比如果子狸,20世纪80年代,陕西秦巴山区就有人开始养殖。2003年“非典”出现,陕西果子狸养殖业遭受毁灭性打击。近年来,又有复苏的迹象。养殖户认为,果子狸具有易饲养、抗病力强、投资低和经济效益高等优点。
鼯鼠,也称飞鼠,2019年7月29日的《陕西日报》援引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车利峰的话说,鼯鼠饲养简单,且全身是宝,其粪和尿可以入药,中药称为“五灵脂”,经济价值高,目前市场供不应求。
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研究总监林国认为,特种动物在养殖过程中需要获得相应资质和证件,比如《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和《野生动物经营许可证》,以及《动物防疫合格证》,如果是规范养殖,是不存在风险的。如果养殖户在引种过程中,为了改善种群野性或者其它性状,引种一定比例的野生种群,将会增加养殖疫情风险性。
他认为,要严格按照特色养殖产业管理,做到养殖--流通--消费有迹可循,加上防疫防控,维护产业健康发展。
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合作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农产品流通研究院副研究员艾永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我国肉类养殖的重点还是保障生猪和大众肉类制品的供应,鼓励标准化规模养殖,并引导养殖、屠宰集中,加强对中小散养户的防疫服务。这是未来养殖产业的方向。虽然特种养殖不是主流,但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随着疫情的控制,我国养殖行业也会在此轮“大考”中更加重视标准化、卫生防疫和质量检验追溯工作。
谋易咨询首席顾问官、中加融达投资公司董事长王中认为,应明确禁止的品种,如果存在风险,应组织行业专家进行专题研究。
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和伴侣动物
1月30日,公安部官网发文称,统计显示,自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共破获非法猎捕珍贵野生动物、非法狩猎19起。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World Animal Protection),中国办公室科学家、动物学博士孙全辉,长期从事濒危物种保护、野生动物救护以及公众科普教育等工作。孙全辉认为,对于吃野味的人,无非是追求虚荣,认为能吃到野味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以及受到无良商家的误导,迷信野味的所谓“功效”。此外,还有受到好奇心趋势,希望尝鲜。其实,野生动物的肉质,无论口感还是营养都非常低。
他认为,食用野生动物弊远大于利,应该彻底放弃,永绝后患。因为从疫病防控的角度来看,野生的和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都可以传播病毒,都会带来公共卫生的风险。而且,食用野生动物还存在食品安全、违反法律等风险。当今社会人类完全不需要通过食用野生动物来满足对蛋白质的需求。
此外,为防止类似的疫情再次爆发,应全面禁止野生动物交易活动。孙全辉认为,把野生动物视为资源并用产业管理的方式加以对待的做法,是当前野生动物保护领域乱象丛生,各种违规违法活动屡禁不止的根源所在。
他建议,应该从立法层面禁食,并加强执法监管,才能彻底根治这一陋习。当然,各方也需要加强对民众的宣传,引导公众了解食用野生动物的福利问题及健康、生态、法律风险。网络平台也应该加强对敏感信息的监管,不要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公众也有责任和义务向执法机关举报网络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
首都爱护动物协会名誉会长秦肖娜称,“非典”过后捕杀野生动物的买卖不但没有得到抑制,近年来反而更加猖狂,每年去广西,广西菜市场上的各种鹰类、猴子、豹猫等等都在明目张胆地卖。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法学教授钱叶芳表示,历次人畜共患病的爆发,都是枉法祸害动物而起。如果《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得到严格执行,因宰杀、食用动物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就能在最大限度内得到控制。
孙全辉称,不管是野生动物还是伴侣动物(猫和狗),都是疫病的受害者,它们不应成为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牺牲品,这既是为了保护动物,也是保障自身的健康和安全。
异宠产业导致全球野生动物非法贸易
异宠是指被人们当做宠物饲养和观赏的野生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兽类等,它们可能来自野外或是野生种源人工繁育的后代,且往往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
虽然异宠的存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过去只是极少数人群小规模饲养。如今,全球跨国空运和互联网交易为异域宠物贸易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成为推动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受消费需求的驱动,异宠一直是全球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的主要对象之一。
异宠养殖的历史普遍较短,因此,异宠不像已经被驯化的家养动物那样产生了适应人工饲养的遗传特性。
2019年9月,世界动物保护协会CEO史蒂夫?麦克维尔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表示,所有的野生动物,都不应该作为宠物来饲养。将野生动物作为宠物饲养,会给野生动物带来巨大痛苦,威胁野外种群的生存,也可能造成人畜共患病、生态入侵等风险陡升。
受此次新冠肺炎的影响,异宠产业也将受到波及。
麦克维尔提到,野生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它们不适合作为宠物饲养,它们的攻击性、毒性以及携带的多种病原微生物还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甚至致命的影响。
研究显示,在调研的1410种人类疾病中,约有61%由动物性致病源引发。在目前已知的大约 200 种人畜共患病中,至少有 70 种与异域宠物有关。已有的案例可见沙门氏菌、鹦鹉热感染、毒蛇伤人、鳄鱼咬伤等等。
另外,逃逸或被遗弃的异宠可能会造成物种入侵,破坏当地生态链,贻害无穷。例如,被当作宠物饲养的绿鬣蜥,在台湾因为放生和遗弃,已经形成野生种群,由于缺乏天敌大肆繁殖,不仅破坏当地植被,还在河堤上蛀洞,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巴西龟泛滥也是物种入侵的一个典型案例,巴西龟是最为常见和廉价的龟类宠物,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入侵物种之一,它繁殖力高,存活率高,抢夺食物能力强于任何中国本土龟种。目前,在野外,巴西龟已经渐渐地侵入到我国南北方的各种水体。威胁到同类物种的生存,并导致基因污染。
麦克维尔建议,改变人们对饲养野生动物作为宠物的态度,进而促进长效、可持续的改变。
考虑到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异宠贸易的主要渠道之一,一些社交平台上,异宠动物被打造成流量网红,吸引买家的注意。他认为,网络平台应加强自律,严格管制宠物活体交易,杜绝野生动物非法交易。
同时,应当开展异宠贸易和养殖现状调查,全面评估异宠贸易对公众健康、动物福利、野生种群以及本土生态系统的影响,完善异宠饲养的规范和管理体系。加强公众宣传,指导公众了解异宠贸易带来的动物福利问题及健康、生态风险, 提高公众的野生动物科学保护意识,有效减少饲养野生动物作为宠物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