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日讯 不久前,山东一家食品企业生产的大米制品在保加利亚实现通关,成功打入欧盟市场。时隔八年后,山东米制品再度敲开欧盟市场大门。
在菏泽博势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线上赶制的都是欧盟国家的订单。为他们敲开欧洲市场大门的,是出口到保加利亚的10.08吨葡萄叶大米包罐头。
菏泽博势食品有限公司品管部经理袁廷耀说:“虽然这次出口量不大,但是各项检验数据标准全部符合欧盟出口要求,这给我们扩大欧盟出口增加了信心。”
这份酝酿了整整8年的信心,来之不易。2012年,欧盟提升了对中国输欧米制品的检验标准,山东企业对欧出口完全停滞。
菏泽海关查验一科关员解卉说:“进入欧盟的检验要求近乎苛刻,首先他们要求出口商在出口前必须提供一份米制品的检测报告,证明咱们的产品当中不含有转基因成分,同时我们海关还要签发一份符合欧盟要求的卫生证书。另外他们还制定了499项农药检测限量, 其中有一项达不到要求都过不了欧盟的门槛。”
为避免欧盟对我国出口的大米及米制品全面封关,2013年起,国家海关总署要求所有相关企业必须建立自有原料种植基地并在总署备案。
青岛海关进出口食品安全处副处长徐海涛说:“目的就是要从源头上保障米制品生产全链条的安全,从而树立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地位。”
在菏泽当地没有找到理想的稻田, 博势公司瞄准了常年种植水稻的鱼台县。菏泽海关了解情况后,协助他们向济宁海关提出申请。然而,根据总署的备案标准,260亩种植基地必须成方片,还要相对独立,土壤、水质都有要求。
济宁海关查检二科科长杨林说:“我们就指导企业,前前后后寻找和检测了十余块的地块,每一次的寻找和检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有的长达几个月,最后经过近三年的时间,最终确定了这一块大小、地理环境、土壤和水质等各方面都符合要求的种植地。”
经过海关总署确认备案,山东有了首家具备输欧资质的“国标”水稻种植基地。接下来,又是一番精挑细选,山东省水稻研究所历时10年自主研发的圣稻18被确定为最终试种稻种。
山东省水稻研究所副所长、山东省水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周学标说:“因为它抗病,少打农药,稻瘟病国家(标准)是五级,这个品种(抗性)可以达到一级。再一个抗倒伏,适合机械生产大规模生产,产量比较高,品质又好,出口欧盟的话米质肯定要好一些,所以它符合目前的绿色 、轻简、高效生产要求。”
2018年,圣稻18在鱼台种下。然而,499项农残限量检测又成为摆在海关部门面前的一道新难题。
为避免交叉污染,在青岛海关指导下,菏泽、济宁海关通力合作,制定了基地原料采收、加工、运输、产品生产、储存全链条的监督查验方案,并且建立台账,确保从每罐成品到大米原料的完整可追溯。
青岛海关进出口食品安全处食品安全三科科长葛岚说:“我们组成专项工作小组,先后反复沟通100多次,对欧盟检查表进行细化,在综合评估基础上,对成品进行验证检测,合格后,出具了符合欧盟要求的卫生证书。”
8年努力,终得回报。博势的产品一次性通过了欧盟检验,顺利完成出口。有了第一单的成果,他们又相继拿下英国、瑞典、希腊等欧洲国家900多吨的订单,货值超过千万欧元。
山东省贸促会秘书长贺忠军说:“外贸攻坚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情况下,外贸攻坚更是困难重重。我们山东的企业应该主动适应国际规则,融入国际市场竞争。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帮助外贸企业解决突出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环境和条件,推动我省从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