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粮食安全与国际粮食贸易等问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近日,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从国内来说,中国的主粮基本自给,水稻和小麦等库存充足,库存占生产比例全球最高。他认为,消费者囤积口粮完全没必要,因为在今后两三年内,口粮国内供给将远大于国内需求。
粮食贸易无“大变动”
之前有报道称,小麦输出国哈萨克斯坦已经禁止出口小麦面粉、胡萝卜、糖和马铃薯,越南暂停签署新的大米出口合约。黄季焜指出,实际情况是,这些国家3月底已取消短期出口禁令,“但是很多媒体没有报道后期的进展情况”。
黄季焜与越南等亚洲国家的政府和研究部门有较密切的合作交流。他分析说,越南在3月下旬短期限制大米出口主要缘于该国今年旱灾严重,沿海地区盐碱化严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来临,需对近期粮食安全风险开展评估。在对水稻生产与库存进行了一周的安全评估后,越南政府于3月31日取消了临时限制大米出口的政策。
而哈萨克斯坦只是短期限制面粉出口,其去年小麦出口540多万吨,面粉出口150万吨,在全球市场占比不大。同时,哈萨克斯坦短期限制出口的只是面粉,没有限制小麦出口;而且其几天前已经把限制面粉出口政策改为国家可监管的出口配给制政策。
实际上,一些粮食出口大国的农业发展高度依靠粮食的出口市场,黄季焜认为,它们不可能出台限制令。不过他提醒:“各国间信息要多交流,防止发生投机行为。”
在黄季焜看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不同于2007至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
当时全球粮食危机主要是全球能源危机导致能源价格持续上涨,进而诱发生物质液体燃料快速发展,能源价格上涨提升了粮食生产成本和运输价格,而以农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液体燃料发展显著增加了农产品需求,所以才出现当时全球粮食价格的暴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出现了全球能源危机,但正好相反,能源价格持续下降,减少了生物质液体燃料产业对粮食的需求,因此国际粮食市场和贸易不会有大的变动。
稳住粮食生产
日前,黄季焜领导的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江西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合作,完成并向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提交了一系列有关农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疫情对“三农”影响的咨询报告。
这些报告写于2月5日至2月26日,是基于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农业与农村发展追踪调查点”的电话调研及由此形成的跟踪分析,涉及湖北、四川、浙江、辽宁和广东等8省的138个行政村。
他们在2月中旬的调研中发现,南方省份的疫情对春耕产生了影响,由此建议农业农村部协同相关部门,建立春耕进展监测工作小组,并把“米袋子”省长责任制和春耕备耕工作成效作为今年考核地方政府的重要指标;加强春耕备耕的技术指导服务,在湖北等地积极推行网络平台线上指导。
黄季焜说:“自2月25日全国贯彻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来,农业生产秩序就已得到较快的恢复。”
4月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做好疫情期间粮食供给和保障工作情况举行发布会。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指出,今年,国家采取了超常规措施稳住粮食生产,中央应对疫情领导小组及时下发了《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指导各地分区分级恢复农业生产秩序,确保不误农时春耕备耕,稳住春播粮食面积。
针对记者提到有人进行粮食抢购的问题,潘文博回应了四句话:粮食多年丰收,库存较为充裕;夏粮丰收有望,春播进展顺利;口粮完全自给,国际影响有限;米面随买随有,不必囤积抢购。